以為他們有了這個樣本,接手世博館應是駕輕就熟。
然而,“就電池技術而言,我們敢說達到成熟水平。但世博園中的光伏建筑一體化不是簡單將電池附著在建筑物上,靠建筑物作支撐;而是光伏組件以一種建筑材料的形式出現。”郝博士稱這才是大的難點:在不同的地點、高度以及不同的安裝方式,對電池組件力學性能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大面積采用太陽能電池組件來當幕墻和采光頂,要求電池技術既能滿足抗風壓、冰雹、雷擊的系數;亦需符合建筑物的實驗、安全要求;更得保證一個長時間的可靠性。在連綿雨期中的持續正常工作,只是其中一項指標。
“建筑師們頭一回如此大幅度遷就了光伏技術的可用性,我們則要兼顧建筑工程的力與美。”現在聽郝博士講來很是熱鬧,但可想而知彼時是怎樣一番焦頭爛額的場景。
舉例講,設在主題館的電池組件,不得不考慮它南北跨180米的無柱空間結構,結果其成為了目前亞洲最大的單體建筑太陽能屋面;而在中國館,電池組件要成為“東方之冠”藝術效果的一部分;世博中心館,節能的同時,可以提供強大的能源支持,實現年發電100萬度。“這個數字,可供約2000戶居民一年用電。”郝博士微笑,“太陽能在世博的應用是一個標桿。”
即便在上海世博會結束后,幾座永久性建筑,將一直頂著那湛藍的大屋板,將其清潔低碳的身份展示給每一個來這里的人看;年輕的父母散步路過,會指著太陽,講解給小小的孩子聽:這幾所場館發的電,早已惠及周邊百姓。
開啟“半導體照明元年”
在上海半導體照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個“LED生活體驗館”,其中一間異常迷人:在四面墻壁和天花板上遍裝LED光纖燈來模仿銀河星辰,光纖隱匿于墻中,點亮時見光源不見燈體,只覺星星點點彌漫身遭,抬頭見一顆天樞星似摘手可得……
LED全稱發光二極管,最早紅色,后有黃、綠。但彼時多用于信號指示,直到上世紀90年代藍光LED劃時代問世。利用熒光體與藍光LED的組合,可輕易獲得白光,這是LED走上照明之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