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貴金屬的銦廣泛應用于電子工業、航空航天、合金制造、太陽能電池新材料等高科技領域,產業前景廣闊。戴塔根介紹,最近銦價格高企,粗銦價格已經到了5000多元/千克,精銦的價格則超過10000元/千克,豐厚的利潤促使各路資本蜂擁而入。
湘和化工廠就是典型例子,該廠是由長沙人駱湘平等5人合資設立,實際生產硫酸鋅能力3000噸/年,目前有工人60多名,硫酸鋅年產值不過數百萬元。
“現在看來,煉硫酸鋅很可能只是附屬動作。”戴塔根表示,由于現在采取的是濕法煉銦——從冶煉硫酸鋅留下的廢渣中提煉粗銦,煉硫酸鋅產生的收益相對較少,但從廢料中煉銦卻可以產生很大收益,“因此不排除湘和化工廠是打著煉硫酸鋅的牌子煉銦,而且收益應遠高于數百萬元”。
湘江治污:任重而道遠
瀏陽市是世界煙花鞭炮之都,經濟實力較強,此次發生鎘污染事件的鎮頭鎮是瀏陽西區中心鎮,工農業較為發達,目前已形成了花卉苗木、特色水果、蔬菜、油茶、生豬等十大產業基地,并且有鄉鎮企業數十家。
“這樣的鄉鎮,引進一個高污染的化工廠實在是得不償失,出現污染實在是一個悲哀。”戴塔根認為,招商引資之時對項目預期環保態勢的評估缺失是當地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
瀏陽市環保部門的監管缺失被認為是污染事件的另一重要原因。自湘和化工廠2006年開始非法生產銦之后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盡管有村民向瀏陽市環保局反映舉報,但并未引起重視。
直到2007年2月,環保局才將其生產銦的設備強制拆除,并罰款20萬元,但是對于其生產硫酸鋅過程中超標排放鎘的問題,則沒有進行整改處理。
由于煉銦廢料處理對設備和技術的要求很高,而很多小型企業都沒有完備的廢水廢渣處理流程,這樣的直接后果是,廢水中遺留大量的鉛、鎘,導致鎘的嚴重超標。
在湖南其他地區,與湘和化工廠類似的情況并不在少數,部分工廠因煉銦帶來的污染已經成為歷史的隱痛。
煉銦的廢料并非無法處理,專家指出,只要在煉銦的同時煉硫酸鋅,就可以實現循環利用,具體的步驟是:用煉硫酸鋅產生的廢渣去煉銦,然后用煉銦產生的廢水繼續煉硫酸鋅,這樣循環利用就能做到不產生污染。
“但實際上很多企業并不愿意這樣去操作,因為中間的設備成本很高。”業內人士分析,相較于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循環利用,很多企業寧愿竭澤而漁,不惜采取超標排放鎘等重金屬的短期做法來牟取暴利。
瀏陽鎘污染只是整個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的一個縮影。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的數據顯示,僅2007年湘江流域排放工業廢水就有5.67億噸,生活污水11.19億噸。尤其是重金屬汞、鎘、鉛、砷等排放量十分突出,是湘江治理的心腹之患。
有專家認為,有別于株洲、衡陽等老工業城市的是,瀏陽污染并非因歷史問題殘留而產生。最近的鎘污染事故,其背后更多的還是因為相關部門監管的缺位,以及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這對矛盾面前的現實抉擇之艱。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