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跟風上馬之憂
類似這樣一哄而上、盲目跟風的現象,也出現在其他新興產業———
2008年11月,長安集團組建新能源汽車公司,高調宣布進軍新的汽車領域,預計在2012年產銷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共12萬輛,銷售值169億元。緊隨其后,在重慶,力帆、隆鑫、渝安集團和重慶恒通客車等多家汽摩企業,又相繼把新能源汽車作為其未來的一大發展方向。
而放眼全國,比亞迪、奇瑞、吉利和上汽等數家知名的汽車廠家,無不對新能源汽車垂涎三尺。與此同時,北京、上海和吉林等地方政府,又紛紛確立了當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目標。
按照去年3月國家公布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未來3年,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我國計劃形成50萬輛的產能,占乘用車銷量的5%。不過現在,據業內人士統計,僅各地已披露的新能源汽車規劃產能,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國家規劃的規模。
更為嚴重的是,目前在中國,已有近20個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個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對于此類現象,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深感憂慮。“一提到新興產業,大家就一哄而上,‘遍地開花’,最后到底有幾個能成功?”4月8日,在重慶召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下稱論壇)上,他語出驚人。
他想告訴國人,如果各地不因地制宜,結合產業基礎去發展適合自己的新興產業,恐怕會致使新興產業步傳統產業的后塵———產能過剩,惡性競爭,價格低廉,很難掌握核心技術。
惡性價格競爭
“國內LED照明產業發展至今,就出現了很多讓人警醒的問題。”張波向本報記者表示。
張波在LED照明行業內摸爬滾打好幾年,在他的印象中,一開始,這個產業的發展還比較規范;可是在最近兩三年,由于入行的企業越來越多,而市場規模并未見明顯的增長,一些企業就打起了歪主意———在沿海專門拆分舊電器的企業那里,以非常低的價格購買電容、燈珠等生產LED燈用的劣質電子元件。時間一久,在重慶,業內的價格戰就開始悄然萌芽。
這其中的原因在于,使用劣質電子元件的LED企業的生產成本,比其他企業的低很多。“比如,一顆燈珠的進價一般是三四角,而劣質的只要幾分錢。假如一盞LED燈需要300顆燈珠,前后兩者僅在燈珠上的成本就相差近100元。”張波舉了一個例子。
如此一來,一些企業把用劣質元件生產出來的LED燈拿到市場上去,就可以賣出僅比傳統燈具略高一點的價格。“而實際上,用好的元件生產的LED燈,售價往往比傳統的燈貴3倍。”
在行業人士眼里,比傳統燈具節能百分之五六十的LED燈,價格貴,肯定是物有所值。然而對于不明就里的消費者而言,卻更喜歡價格低廉的劣質LED燈。就這樣,在那些“亂來”的LED企業的低價逼迫下,為了生存,一些正規LED廠家不得不在價格上向消費者讓步。
如今,包括多多燈具在內的重慶大多數LED照明企業,仍在堅守自己的價格底線,沒有卷入價格戰。不過在張波看來,如果任由某些企業胡攪下去,遲早有一天,LED照明產業的惡性價格競爭將會不可避免地到來。
黎昌興把這一天到來的期限,預測為大約3年之后。他說,大家一窩蜂地進入LED照明產業的勢頭還在繼續。這雖然很正常,卻也是一個問題。
盡管如此,淦渝科技的未來,在黎昌興心目中仍然是美好的。“不管市場競爭如何激烈,總有一些企業會生存下來,得到壯大,關鍵在于你怎么去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