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國家主席朱馬利表示,老撾非常重視保護森林資源,制定了一個規劃,力爭森林覆蓋率在2010年提高到65%,2020年提高到70%,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治理環境污染做出貢獻。
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說,當前世界面臨著兩個嚴峻挑戰:一方面不得不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找到新辦法來創造可持續的增長和就業;另一方面,必須把社會轉型到低碳經濟,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確保未來的能源安全。他預測,2010年~2030年之間,全球必須要投入10萬億美元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
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不少與會人士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給全球帶來的風險依然存在,復蘇的基礎仍不穩固。如何盡早擺脫危機、實現復蘇,同時著眼長遠,果斷進行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成為論壇關注的焦點。
“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潮流。”這是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4月1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年會開幕大會上作主旨演講時的宣示。在指出亞洲擺脫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率先實現經濟復蘇這個事實的同時,習近平強調,“亞洲要保持經濟良性發展勢頭,繼續拉動世界經濟增長,必須更加注重完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符合時代潮流、具有亞洲特色的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習近平的觀點得到了與會政要們的熱烈呼應。不論是已屬發達國家的丹麥,還是仍然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老撾、蒙古國、東帝汶,其領導人都在演講中闡述了自己國家通過綠色道路實現發展的理念。“綠色”、“低碳”成為光顧博鰲小鎮的大人物們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不僅是因為今年年會一個有關綠色的主題,更重要的是這些詞語所代表的理念日益成為“當今世界的時代潮流”。
拉莫斯說,實現綠色復蘇,是亞洲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唯有如此,才能保證我們的復蘇不是曇花一現,不是重復過去的老路。要讓危機后的亞洲經濟更有活力,成為創新和節能的領跑者。
綠色復蘇之路任重道遠,人們對困難和挑戰有著清醒的認識,并充滿了信心。東帝汶副總理古特雷斯說,東帝汶有75%的人口依賴溫飽型農業,環境是東帝汶的生命線,政府非常務實地知道要平衡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緊迫需求。
蒙古國總理巴特包勒德表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蒙古的經濟發展還會依靠自然資源,蒙古將努力確保這種發展方式對于環境和自然影響會降低到最低限度。他動情地說:“我們的地球不是從我們的祖輩那里繼承過來的,而是從我們的子孫后代那里借來的,所以我們應該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更好的一片土地和更安全的一個環境。”
當氣候變暖的熱浪席卷全球之時,人們終于意識到,綠色發展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對于綠色發展的潮流,不僅政治家有清醒的意識,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同樣了然于胸。
“綠色復蘇,不僅對地球有益,而且對商業界有益。”丹麥王國首相拉斯穆森呼吁,“世界各國更好地開展合作,更好地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挑戰,進一步降低碳排放”。他認為各國政府在創造激勵措施和建立良好環境方面應該發揮重要作用,使得市場和公司能夠發展綠色經濟。
蒙牛乳業總裁楊文俊說:“在哥本哈根,雖然各國官員時刻都在為減排量的多少互相打架,但各國首腦其實都很清楚:不趕緊在國內發展綠色產業、推行低碳經濟,自己的國家不僅將面對更多的污染、更臟的空氣和更差的國際聲譽,更重要的是,一個經濟體將可能因此而被下一波世界經濟發展潮流拋在身后。”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