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呼聲】中國大力發展汽車是誤區
[ 恍若 ]: 中國人口密度太大,特別是有著世界前幾名的人口密度最高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和廣州等地汽車擁有量更甚,交通擁擠問題比較嚴重。
因此,在中國大力發展汽車是個誤區,不僅增加污染、增加汽油消耗,還減少糧食用地(造公路了),等等。其唯一的好處是那該死的GDP上去得快。
中國應該學習歐洲和日本,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這件事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有外國專家多次向有關方面提出:中國不要走大力發展汽車,特別是私人汽車的錯誤道路,可是……。
■【農村】
問題之一農村環境治理“刻不容緩”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曾經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在一些農村地區卻逐漸變成“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駭人景象。就如何加強農村環境整治,還農村一片綠水青山,兩會代表委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劉光復說,近幾年來,我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形勢嚴峻。雖然一些新農村建設項目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少數村組和旅游景區的生態環境,降低了個別污染源的污染程度和范圍,但是“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仍是當前農村環境的現實。農村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危害農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介紹,根據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農業源污染物排放是水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其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324.09萬噸,占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43.7%。農業源也是總氮、總磷排放的主要來源,其排放量分別為270.46萬噸和28.47萬噸,分別占排放總量的57.2%和67.4%。孟偉代表認為,農村環境治理已經“刻不容緩”。
問題之二 城市工業污染“上山下鄉”
近年來,隨著綠色城市發展意識的增強,許多城市對落后生產力的淘汰力度不斷加大。為了生存,不少被淘汰的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開始由城市向農村轉移。這些產業落后的生產方式的“上山下鄉”,在對農村經濟產生一定短期正面影響的同時,卻給農村環境帶來了長期的巨大負面影響,使得青山不再,綠水難流。
全國政協委員劉光復指出,城市工業污染“上山下鄉”現象日益加劇,一些城郊接合部則成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業廢渣的堆放地,被占用和損毀的農田面積日益增多。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劉光復建議,要處理好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逐步改變農村與城市環境保護不平衡的狀況,從總體上全面改善環境質量,堅持做到預防和治理并重。同時要大力推廣應用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等環保實用技術,逐步加大對農村環保工作的資金投入。
一些代表委員還建議,要把農村污染減排納入約束性指標中,以此加大力度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村群眾生活質量。這些代表委員認為,目前我國的污染減排主要針對城市和主要工業企業,農村污染物控制并未納入減排計劃。但是,由于農村環境污染涉及面廣、排污總量大,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將會影響我國整體環境質量的改善。因此,“十二五”期間,有必要將農村污染物減排列為約束性指標,并作為考核內容,以此加快農村污染防治步伐,解決一批突出環境問題。
【新解】“以獎促治”引導樹立農村環保意識
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或直接投放到河道,嚴重影響農村土壤、水源和空氣的質量。而畜禽養殖產生的糞便、污水等,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使飲用水源受到了污染的威脅。這不僅與農村傳統的生活生產方式有關,也與環保意識不強,環保工作“沒人管”有關。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環境保護廳廳長姜曉亭建議,進一步深化“以獎促治”政策,繼續完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調動廣大農民投身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姜曉亭代表說,以四川省為例,國家兩年共投入5000余萬元實施“以獎促治”,解決了一批基層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能力解決的農村環境問題。通過政策實施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初步建立起了農村環保工作機制,農村環保的能力和機構建設得到了加強,逐步實現農村環保的事“有人管”。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