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是用電的高峰期,費用也較高,我們就避開它,利用晚上休息的時候轉換能量,然后存放在專門的蓄能池里,白天只需要利用加壓泵將能量輸送出去就可以了。”設備負責人隆守惠介紹說:“這樣一來,不僅節約了資源,也為公司降低了成本。”
那么,地下水中的能量是通過什么方式轉換的呢?原來,在寫字樓的外面打了9眼水井。供暖時,首先將12℃左右的地下水從水井提出,經過漩流除砂器將水中雜質過濾掉,然后進入主機中的蒸發器蒸發吸熱。隨后,被提取熱量后的地下水通過回灌井(加壓)送回地下,而提取出的蒸汽則被輸送到主機中的冷凝器,將蒸汽轉化為液態,然后輸送到專門的蓄能池。“地下水源熱泵就是通過井水跟空氣交換熱量,達到制冷制熱的效果。”一套水源熱泵系統可以代替原來的鍋爐加制冷機兩套系統,且該設備全是遠程自動調控。專門設置的節能分析系統,可以實時反饋設備的耗電量以及減少的燃煤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建筑節能改造費用受益人掏兩成
既然改造后的房子有這么多好處,那么既有建筑如何進行節能改造?哪些建筑可以改造?老百姓需不需要掏錢……帶著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筆者采訪了省建設廳科技處副處長王世超和太原市建筑節能管理中心主任劉玉偉。
劉玉偉認為:居民建筑和公共建筑的改造內容基本一樣,主要包括墻改,即對墻體系統加做保溫隔熱、防水、防潮材料,有條件的建筑還可進行屋頂綠化,實施“平改坡”,同時做好對陽臺、頂板、樓梯間、外廊等部位的封閉;窗改,即對建筑外窗的改造,采用更換雙玻塑鋼窗、加密封條等方法,達到保溫隔熱、密封降塵的效果,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穿衣戴帽”。另外,還有熱改,即實施分戶控制、分室調溫、計熱收費,提高采暖系統的熱利用效率;電氣照明系統的改造主要是更換節能燈具和實行電氣自動控制,這些改造,俗稱“練內功”。
對于改造建筑有無選擇性這個問題,劉玉偉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說,以太原市為例,2005年以后的新建筑,在設計和施工階段就已經應用了節能技術,100%達到節能標準。因此,改造對象選擇2005年以前、近幾年不進行拆遷的建筑。據統計,太原市去年試點改造了8.8萬平方米,今年預計改造面積達到100萬平方米。而對于居民建筑節能改造老百姓是否要掏錢?劉玉偉回答說:要掏一部分,通常情況下是政府、集體、個人各占1/3,各地具體情況也不一樣。太原市政府高度重視這項惠民工程,因此,政府加大補貼,百姓大約掏20%左右即可。
那么,到底可以節約多少能源?王世超則給筆者舉了個例子。他說,我省從2008年開始,首批啟動省科技廳辦公樓等9個改造項目,計劃三年完成,改造面積共71.35萬平方米。這些建筑改造后,每年可節約采暖能耗約1.05萬噸標準煤,可減少采暖、制冷、照明等費用支出約2000萬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4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0.026萬噸,減少懸浮顆粒0.0037萬噸。此外,節能改造后,冬季可提高室溫4℃至5℃,夏季可降低室溫3℃。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