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在目前的垃圾處理方法中,焚燒法處理垃圾在中國發展較慢,主要是因為資金短缺。焚燒處理的前期投入較大,建設一個日處理垃圾1000噸的焚燒爐及附屬熱能回收設備,大約需要7-8億元人民幣。而且由于焚燒法處理垃圾時會產生二惡英氣體,因此許多城市除因處理醫療垃圾需要外,對焚燒法處理垃圾不大使用。許多城市更多的是使用衛生填埋法,這種方法被環保官員認為比較適合中國國情。
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委員會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城市垃圾處理中填埋法處理的垃圾占70%,堆肥占20%,焚燒占5%,其他(包括露天堆放、回收利用)占5%。
垃圾處理瞄準市場化
2月10日,世界500強之一的法國蘇伊士集團在上海表示,中國包括水務和垃圾處理在內的環境產業投資容量十分巨大,蘇伊士決定把其亞太區總部設在上海,今后兩年內其在華投資可望翻一倍。
蘇伊士集團與上海國際化工區建立了一個長達50年的合作關系,負責投資、設計和管理其水務、污水處理和廢物處理設施。雙方還簽約共同建設和經營一家垃圾焚燒工廠,處理上海化工區內工業企業產生的垃圾,有效期限長達30年。
除了上海,蘇伊士還將北京、青島和南方的珠江流域、中部的重慶列為重點投資區域。
不久前中國建設部發布的《中國城鄉環境衛生體系建設》,公布到2010年中國城鄉環境衛生體系建設目標,其中之一就是讓從事環境衛生作業和生活垃圾處理的主體由政府包管向現代企業轉變。
讓民間資本以及外資投資包括垃圾處理在內的市政公用設施,是中國政府早已經允許的。日前,各城市已建立了垃圾收集、運輸、處理的專業企業,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也在逐步推行,城市垃圾處理市場化步伐正在加快。
據悉,廣州市在近5年中投資24億元建設的4個垃圾處理大型設施項目中,社會企業投資就占了13億元。
但是由于中國城市垃圾處理的企業是由政府管理的,政府是城市垃圾處理惟一的管理主體、也是主要的投資主體、運營主體,這阻礙了市場化的發展。
“從全國來看,社會資本只占到了垃圾處理的2%。”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研究員杜林說。
許多城市正積極改變現行的政企合一的垃圾管理體制,實行環保部門監督、環衛部門管理、專業公司提供社會化服務的管理模式。
中國還建立和完善了與城市垃圾處理產業化配套的市場化、標準化、國際化的政策及法規。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以及國際資本用于垃圾處理。
杜林介紹,中國政府每年需要拿出300多億元人民幣來為垃圾買單。中國城市垃圾處理有著很大的市場空間。
垃圾處理難點
中國垃圾處理還沒有全部做到產業化,城市垃圾處理存在很多難點。中國環保產業協會介紹,目前中國的垃圾處理有三大難題需要先解決。
一是垃圾分類回收不夠。分類收集的目的在于提高垃圾回收率和便于分類處理,中國在2002年就大力宣傳垃圾的分類回收,在主要的街道,居民小區都設立了分類收集的垃圾筒,但目前來看分類收集的效果還不是很大。垃圾的混合收集仍是大城市普遍采用的垃圾收運方式。
“公眾的環境意識不強,分類收集和運輸的設施不足,在設計上缺乏分類引導。這些都是造成垃圾分類難的原因。”杜林說。
二是中國城市垃圾收集、運輸、處理技術尚處于初始發展階段。除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外,中國許多城市的垃圾處理不是密封的,在處理過程中垃圾處理人員沒有任何防護設施,有的人簡單的戴個口罩,更多的垃圾處理作業人員連口罩都不戴,垃圾產生的有害氣體會損害工人的身體健康。
三是垃圾收費難。2002年,中國政府出臺政策,對垃圾處理進行收費,具體是,居民生活垃圾費按家庭年收入的0.3%計算,醫療垃圾每噸3000元人民幣,工業垃圾每噸1000元人民幣。
但是垃圾收費卻一直不能很好的落實,一些企業拖欠甚至拒絕交納垃圾處理費。據北京市市政管理處介紹,2005年,北京市垃圾處理費只收到了應收費的40%多。
中國城市垃圾處理還有個難點,就是電子垃圾的處理,由于垃圾處理技術落后,中國還不能很好的處理諸如電池、電腦主板等垃圾,垃圾處理人員在收集到這些垃圾后也只能進行堆放或者填埋、焚燒處理,能做的只是在填埋時加厚防滲層而已。
“中國政府早就已經注意到了這些困難,我們也在積極地想辦法,在政策支持的同時,鼓勵科研機構加大研究,提高垃圾處理的技術。”北京市政管理處官員梁廣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