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低碳經濟不完全等于發展新能源
從相互作用方式看,發展“低碳經濟”與“低硫經濟”等具有協同效應,但是發展低碳經濟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發展新能源。
研究發現,傳統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基本同源,主要來自工業、交通、廢棄物等人類活動,發展低碳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污染控制也具有巨大的正協同效應。根據清華大學的研究,如果實施清潔能源、工業結構調整、能源效率提高、綠色交通等協同控制政策,到2010年,北京可減少18.5萬噸二氧化硫排放、41.5萬噸氮氧化物排放、2590萬噸標煤的能源需求及105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但是,發展低碳經濟不完全等于發展新能源,有時候會出現節能不減排、低碳高污染的情況。例如,太陽能是低碳的,但太陽能電池板所產生的高污染也是不容置疑的低溫室氣體排放和低污染排放有時是矛盾的,我們不能為了簡單的低碳而低碳,不能顧此失彼。
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基于客觀實際,中國應該在可持續發展的主框架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一是建立和完善溫室氣體和污染物協同控制型低碳經濟政策體系。
發展低碳經濟與發展循環經濟、實施節能減排等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政策措施也應該是相通的。從政策手段看,低碳經濟政策應該是“低碳”和“低硫”等污染物的協同控制政策。
首先,要利用現有的節能減排等具體政策措施,將低碳發展的要求主動融入到現有相關政策之中,利用控制溫室氣體與污染物排放的協同效應,促進社會低碳發展;其次,評估并調整現有政策,促進低碳發展。建議在環境影響評價基礎上開展可持續性影響評價,將“低碳”、“低溫室氣體排放”等因素作為指標納入評價內容。
二是在環保模范城市等工作基礎上開展低碳經濟試點。
環保模范城市等評價已經建立了一套較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些指標中除了常規污染物減排指標外,已經包括了部分能源消耗指標。取得環保模范城市等稱號的地區已經在環境管理、環境質量改善、能源效率提高等方面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建議以環保模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建立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將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其他溫室氣體控制的內容納入進來。
三是加強和深化溫室氣體和污染物協同效應和協同控制政策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溫室氣體和污染物大多“同源”,具有不容忽視的協同效應,但值得注意的是,已有協同效應相關研究仍是“初步的”和“局部的”。“初步的”是指評價方法欠完善;“局部的”是指大多開展的是案例研究,較少開展全國性或全球性研究。為發展低碳經濟,急需開展深入的宏觀的協同效應研究。包括協同效應評價方法研究、協同效應政策研究、協同控制政策模式下的低碳經濟路徑研究等。
四是加大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控制型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低碳技術開發和低碳產業大力發展是低碳經濟的核心。建議建立協同控制技術開發、技術制造和技術使用“三位一體”的創新機制;在環境友好型技術清單基礎上建立協同效應型技術清單數據庫,并根據國際社會技術變動趨勢,定期更新技術需求清單;另外,還可以制定相關經濟激勵政策,鼓勵協同控制型技術的開發和擴散,減少異協同控制型技術的使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