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既是中美雙邊事務,也牽動國際社會敏感的神經。當前,國際氣候談判正處于非常關鍵的時期,歐盟、美國和中國三強鼎立的國際氣候政治格局以及大國之間的復雜博弈,將是決定哥本哈根會議成敗的關鍵因素。中美之間達成的任何能源與氣候變化合作協議,不僅會引起歐盟的擔心,連美國在亞洲的盟友日本也難免緊張。實際上,過分強調中美合作重要性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作為國際氣候談判的重要基礎不可動搖,任何框架外的雙邊或多邊機制,只能作為有益補充。國際社會紛繁復雜,僅憑中、美兩國不可能應對復雜的全球性事務,必須加強更廣泛的國際合作。對此,中國應該有清醒認識。
此次中美就能源與氣候變化議題召開戰略與經濟對話,最重要目標就是加強雙方互信,建立制度化的對話機制。其次,有望建立“清潔能源和氣候變化雙邊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完善《中美能源和環境十年合作框架》,并加入應對氣候變化的內容。第三,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及氣候變化等方面的技術與貿易合作也將是重點討論的問題。此前,美國兩位華裔部長——商務部長駱家輝與能源部長朱棣文聯袂訪華,就是為這一問題的談判做準備。中國加強節能減排,將創造巨大的清潔能源市場需求,對美國來說無疑是刺激經濟復蘇的難得機遇。但中美貿易摩擦也常常發生不和諧之聲。自美國國會眾議院6月底通過了包含向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的《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后,盡管參議院尚未表決,而專家估計未來真正實施“碳關稅”的可能性也并不大,但這一問題已鬧得沸沸揚揚,成了中美貿易中的熱點話題。鑒于中美雙方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不同側重,本次對話在尋求合作共贏的同時,出現分歧和交鋒也在所難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