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沼氣開展大培訓、大回訪活動
伴隨著農村沼氣事業的快速發展,一些地方出現了農村能源隊伍建設不適應和沼氣使用不夠好的問題:有些地方沼氣技工流失嚴重,個別縣市流失率達到50%,技術力量明顯不足;一些地方為不影響上項目,突擊培訓沼氣技工,質量不能保證;一些地方技術人員知識老化,一線新上崗的技術人員沒有進行及時培訓等問題。就此,農業部精心組織,于2009年11月開啟了農村沼氣大培訓和大回訪活動。農村沼氣培訓和回訪工作是各級農村能源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農業部要求各地應結合實際不斷創新工作方式和方法,逐步建立培訓和回訪工作經常化、制度化的長效機制。
據了解,大培訓按照“上下聯動、分層負責”的原則,通過“陽光培訓”、職業技能鑒定、“金藍領計劃”等培訓方式,以骨干師資培養、管理推廣干部輪訓和沼氣技工培訓為重點,以提高農村沼氣人才隊伍業務水平和整體素質,并建立一支技術高超的施工隊伍,保障農村沼氣穩定有序地發展。大回訪是以2003年以來中央投資安排的沼氣項目為重點,組織基層沼氣技術推廣人員、沼氣產品供貨企業、沼氣項目施工單位和沼氣生產工對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和使用情況進行的回訪。對未正常使用的沼氣池進行故障檢查和維修維護;對未正常進出料的沼氣池,指導用戶正確進出料;對已破損報廢的指導農戶進行填埋等等。通過大回訪進一步提高使用率,降低報廢率,鞏固農村沼氣建設成果。
拓展領域 一專多能
為了推動農村沼氣又好又快發展,積極拓展農村能源新領域,在做好農村沼氣這篇大文章的基礎上,堅持走“一專多能”的路子。沼氣是能源的重要基礎,在搞好農村沼氣工作的同時,進行多種能源的開發利用,農村除了秸稈能源化利用、爐灶炕生活節能外,還有太陽能、風能和水能的開發利用。
以前,沼氣的原料只是糞便,現在開發利用秸稈,拓寬了沼氣的原料領域。原料很重要,農村不養豬就沒有糞便,沒有原料沼氣池就要停用。現在有了秸稈,可以開辟第二戰場。為此,2009年3月,農業部在全國開展秸稈資源調查評價工作,摸清家底,為下一步制定秸稈綜合利用規劃、推進秸稈能源化利用打下基礎。
秸稈還田在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結構特別是解決我國土壤氮磷鉀比例失調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是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不可或缺的因素。據了解,2009年農業部在全國示范建設16處大型秸稈沼氣集中供氣工程,探索不同地區、不同工藝、不同秸稈種類的技術模式和管理經驗,成為秸稈能源化利用的一大亮點。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在2009年11月20日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聯合召開的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現場經驗交流會上指出:要進一步加大秸稈沼氣集中供氣工程的示范力度,完善工藝技術,提高裝備水平,降低運行成本,創新發展機制,盡快形成規模化推廣能力。據了解,農業部將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項目帶動和效益推動,促進秸稈的肥料化、飼料化和新能源化利用。這次會議為推動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的秸稈綜合利用由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牽頭的工作機制,奠定了良好基礎。
為了促進國際交流,2009年11月,我國引進第一個特大型沼氣工程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山東民和兩萬立方米沼氣工程并網發電,可通過CDM項目獲得部分資金援助和先進技術,以補貼方式發給農民。同時利用全球環境基金資助在廣東省實施“牲畜廢物管理東亞項目”,發揮當地廢棄物作用,探索出四種主要模式,得到世行等外國專家的一致肯定。
農村節能減排農村沼氣是關鍵,應對氣候變化多能推進是途徑。我國提出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農村能源任重道遠,我們期待農村能源在今后能夠更好更快發展,為農村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低碳經濟、促進新農村建設發揮更大作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