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覺得,我們國家在談判中,我也關心了談判,認為我們國家三劍客領導談判團隊非常的優秀,一方面我們不能按照發達國家的意圖來,承諾他們所謂的三可,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內部考察的體系,如果承認就是剛才說到的,對我們的經濟增長壓力太大,我們正在快速發展時期。
為什么剛才徐老師也說了,中國積極主動承諾的目標,2020年比2005年單位GDP碳強度下降40—45%,態度很積極。如果不積極,我個人認為,就會在新的格局構建當中,新的游戲規則當中失去話語權。我個人的理解,氣候談判爭論這么激烈,實質在這里。
剛才說到說到低碳技術,我剛才說了,技術是關鍵,國家的政策的支持是主導,沒有政策的支持,沒有資金的融入,只有技術也是不行的,因為它是高成本的。在這里我從交易所的角度,再從碳交易市場建立和碳金融的角度談一談自己的想法。
我們都知道,現在世界上碳交易的模式,一共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基于配合的交易。再有一個上限和交易系統的構架當中創建和分配指標,這個指標是可以用來交易的。像現在清潔發展機制,CDM機制下的排放貿易的場景,就是這種。像EUETS的成本,都是屬于積極配合的,打個比分,像以前的糧票,給你下了指標,糧食不夠吃,再花錢去買,超過了這個指標再去買,余額了這個糧票可以賣。
第二種交易方式,基于項目的交易方式,我有節能減排的項目,你也可以交易。中國按照《京都議定書》,我們的節能減排項目,可以被發達國家,通過資金的支持沖抵他的指標。歐洲除了繼續配合,一定比例的項目可以認,項目,現在做的CDM機制下的CES,包括GA,排放貿易是發達國家跟發達國家之間的交易。國際上碳排放就這兩種形式。碳衍生品的交易比07年漲了7倍,發展迅猛。
我們國家的碳交易情況,主要是基于CDM項下的,通過CDM參與碳交易,我們做了碳交易的項目,可以通過這套機制,賣到國外。當然我們處于碳交易量上的低端,或者是一級市場,因為我們中國沒有碳交易的平臺,沒有碳交易市場。
一些中間流動商,他們買了在二級市場出售,甚至在期貨市場利用各種金融的衍生手段來進行交易。中國屬于這種。但是我們中國無論是從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量,還是CDM這種方式的供應量,目前都在世界居于第一位,來之前查了一下發改委的網站,截至到12月18號,中國在發改委審批的CDM相等有2279個,減排量是4.36億。
包括在EP的注冊和簽發都非常多,中國的碳源世界上最大,但是我們沒有自己的交易市場,換句話說就沒有我們中國在碳市場的定價權,同理由于沒有碳市場,我們的碳金融沒有發展起來,碳定價權缺失,中國在已經承諾了碳強度的前提下,無論今后中國政府按照什么方式,建立碳排放權交易的構建市場,構建碳金融,對于中國來說,非常必要。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