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16時13分報道,今年兩會上,九三學社提交的“關于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提案”被列為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的“一號提案”,并由此引發了低碳經濟潮。近日有傳言稱,多個省市正在加緊步伐,集中上報“低碳經濟示范區”。更有消息說廣東、南昌、湖北、重慶、保定五個地方的低碳經濟試點已經在國家獲批。各地踴躍搶灘低碳經濟試點示范的背后,可能存在怎樣的利與弊?連線中央臺記者柴華。
主持人:目前各個地方政府在積極爭取低碳經濟建設方面,已經開展了哪些工作呢?
記者:目前就我的了解,的確是有很多省市已經在緊鑼密鼓地操作“低碳經濟示范區”的相關規劃、申請、報送等等程序。今年1月28號到29號,在首次全國發展改革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會議上,海南發改委副主任朱允山就建議國家將海南省納入“全國低碳經濟示范區”。而3月1號舉行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等人提出建議將江西打造成全國低碳經濟示范區。此前,江蘇、廣東、西安、珠海、甘肅等省市也都提出了類似的構想。
而廣東、湖北等五個省市成為“國家低碳經濟試點”的消息,實際上它們僅僅限于中國與國際組織進行有關低碳研究,并非國家低碳試點示范。
據了解,國家發改委此前確定的研究試點地區是12個,目前僅僅批準了5個。開展的“國際合作低碳試點城市研究”,是為了下一步低碳經濟試點的研究做鋪墊。
主持人:各地集中進行“低碳經濟示范區”的申請,搞這方面的建設,正是響應了國家調結構、促發展的主線了,但這樣扎堆申請,會不會引發過剩呢?
記者: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產業室主任史煒就表示,這么一窩蜂的都上,是見不到效果的。因為下面的基層都還沒有把低碳經濟搞明白,主要是為了要向國家要錢、要形象工程,都在想調結構、轉換發展方式。這里面基層的可行性分析、具體的規劃都十分欠缺。所以他覺得這個東西不能搞一刀切,國家應該制定關于低碳經濟發展的一個標準,什么樣的叫低碳經濟,它的投資門檻、技術門檻,包括企業的產業類別的門檻,這些要制定清楚了,才可能具體做。否則又變成大包工,和風能風電差不多,最后還要防過剩,堵浪費。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