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記者會,昨天下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記者會,邀請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汪光燾、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就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答記者問。
■完成“十一五”節能目標仍相當艱巨
解振華說,“十一五”以來,節能減排取得了積極的進展。截至2009年底,“十一五”的前4年,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了14.38%;化學需氧量的排放總量下降了9.66%;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下降了13.14%,提前完成了減排的目標。
解振華表示,今年是“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最后一年,也是決戰的一年。節能目標與“十一五”規劃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任務還相當艱巨。今年主要采取以下9項措施:一是強化目標責任考核。開展對各省2009年和今年目標完成情況的評價考核,實行問責制。二是嚴格控制“兩高”項目。要繼續大力淘汰落后產能。今年計劃關停小火電機組1000萬千瓦,淘汰落后的煉鐵產能2500萬噸,煉鋼產能600萬噸,水泥產能5000萬噸。三是加大資金支持的力度。安排中央預算內的投資333億元,中央財政資金500億左右,支持實施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四是要切實抓好重點領域,全面推進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流通服務業、農村和農業的節能減排工作。五是加快節能減排技術和產品的推廣,繼續實施節能產品的惠民工程。在推廣高效節能空調、節能燈的基礎之上,今年要出臺節能汽車、電動機等產品的財政補貼推廣辦法。六是完善經濟政策。穩步推進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和環保的收費改革,積極落實國家支持節能減排的財稅政策,增強企業節能減排的主動性。七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使循環經濟在我國形成較大的規模。八是健全法規,嚴格執法。九是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
■“十二五”規劃污染減排四點初步考慮
在回答記者有關煤炭消費總量增加與主要污染物指標下降似乎矛盾等問題時,張力軍說,中國進入“十一五”的4年來,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相應的各種物資的消耗,包括能源的消耗也確實有一定幅度的增長。通過努力,中國污染減排還是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2009年,全國地表水759個國控斷面水體中高錳酸鹽指數的平均濃度比2005年下降29%,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空氣中二氧化硫的濃度比2005年下降24%。濃度值的變化僅從這兩個指標上看,環境質量確實得到了改善。
張力軍說,“十二五”規劃污染減排有4點初步考慮:一是在污染減排指標領域上,進一步延伸和擴展。主要是要根據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成果,適當地增加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的指標種類。同時,要把農業污染包含在內。二是減排的具體措施上,要更加注重結構減排。也就是說,通過環境保護,通過污染減排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三是在政策措施上,要進一步地加強和完善市場機制和長效機制。四是進一步堅持和強化污染減排的責任制和問責制。
■“以獎代補”鼓勵企業節能減排
在回答政府推出哪些政策來鼓勵和支持企業進行節碳和節能等問題時,解振華說,在鼓勵企業節能減排方面,政府首先要制定規劃、確定目標,對地方政府、各部門和重點企業提出要求。企業開展節能技術改造,政府要“以獎代補”的形式進行資金補助。金融機構也對實行節能減排的企業給予融資支持。此外,中國對于有利于節能減排的技術、產業,在價格、稅收、財政方面給予支持,同時嚴格執法。從這兩個方面來促進企業實行節能減排,效果還是不錯的。
解振華說,除了鼓勵企業生產之外,我們還對節能產品實行了激勵性政策。中國近兩年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取得較好效果。2008年通過財政補貼方式推廣節能燈6200萬只,去年是1.5億只,加起來一共是2.1億只。今年將再推廣至少1.5億只節能燈。去年,中國還采取財政補貼方式推廣了高效節能空調,高效節能空調市場占有率從2008年的5%,提高到去年的50%,銷售量500多萬臺,是2008年的5倍,拉動消費需求200億元,每年節電15億千瓦時。
■各國應同舟共濟應對氣候變化
在回答有關氣候變化全球協議、國際談判等問題時,解振華說,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各國在挑戰面前應同舟共濟,各盡所能,做出努力。今年在墨西哥坎昆召開的會議已經確定了議題,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要堅持公約和議定書所作出的規定,要按照巴厘路線圖的授權,關于公約和議定書的兩個工作組要繼續談判,爭取完成談判。
解振華說,應該說,美國奧巴馬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比過去態度更為積極。美國作為最大的發達國家,在經濟實力、綜合實力和技術方面占有很大的優勢,應該在應對氣候變化、率先減排、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方面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但現在其所作出的種種安排距離公約的要求和發展中國家的希望還有比較大的差距,我們希望美國能夠在這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他表示,我們愿意和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積極加強合作。我們已經建立了政策對話和務實合作的機制,愿意繼續加強對話和合作,共同努力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各國一起取得積極的進展。 記者李有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