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峰會上,圍繞征收“碳關稅”進行的激辯貫穿始終。高額的二氧化碳排放稅,對于依靠高耗能產業生存的發展中國家無疑是難以承受之重。求變則生、不變則亡。
廣西代表晏平指出,我國粗放式貿易增長模式代價慘重。“為了GDP,好項目、爛項目一兜裝一籮筐里,現在GDP的增長實際上付出的代價遠遠多于我們這種代價。”
與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對應的卻是,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資源枯竭危機絕非危言聳聽。廣東代表李東生說:“(這)要求中國發展不能簡單地照搬歐美高能耗的路子。”
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近五成,溫家寶總理莊重的低碳承諾正在倒逼中國產業升級。山東代表金志國說:“從管理體系上、運營體系上、從資源的配置上要全系統的進行轉型、變革。”
中國品牌,只有完成從價值鏈最低端的制造環節,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研發和營銷轉移,用技術拉高附加值,才能真正實現從貼牌制造到自主品牌的華麗轉身。安徽代表余夕志、河北代表尚金鎖表示,科技的力量,正在描繪低碳產業的未來。
寧夏代表吳玉才說,新增的產業結構一定要注意把新能源的發展,在國內工業布局上現在增量上要十分講究,是存量有一個提高。
新一輪能源產業崛起態勢如火如荼,在即將舉辦的上海世博會上,二氧化碳零排放汽車的大規模試運行也充分證明,低碳夢想正在照進現實。
全國人大代表、工信部副部長苗圩說:“(我們)今年準備在十三個試點城市基礎上擴大試點范圍,另外,過去只是對公交車進行補貼,我們也在考慮對私家車使用新能源汽車給與一定的補貼。”
遼寧代表李進巔說:“(希望)國家的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率先使用新能源客車,能夠納入到各地的城市規劃當中去。
山東代表馬純濟表示,發動機再制造項目原材料能源消耗降低90%,不僅對企業而且對消費者都應該給予優惠和支持。
對于最具碳效率的運輸方式——內河航運,河南代表董永安表示:內河航運,載貨量大、節能減排、資源消耗少。加快內河航運的發展,應該加大投入。
低碳元年,大幕剛剛開啟。湖北代表楊澤柱認為,中部六省正處于加速發展期,更需扶持。低碳行業的信貸應該從利率上加以區別,低碳產品的稅收政策也應該給予一定的優惠,使低碳經濟的支持者得到一定的實惠和支持。
天津代表包景嶺說:“(我)希望盡快啟動低碳經濟促進法,明確說明我們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給老百姓一種警示。”
福建代表王晶指出,物聯網作為新型產業前景光明。“我們走得比別人快一點,那就可能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們經濟就真正搶到了機遇。”
煤炭占到能源消費的70%,中國的資源稟賦決定發展低碳經濟必定曲折艱難。高歌,但不能猛進,面對這個頗富挑戰的課題,一些地方政府的實踐已陸續啟動。
黑龍江代表、大慶市委書記韓學鍵說:“(大慶)一是挖掘現有資源潛力,建設百年油田;二是繼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接續產業,實現大慶的長久繁榮。”
江西代表、九江市長曾慶紅說:“新能源產業,以及新材料產業,礦產品的精深加工產業,這都是我們在新的一年有所作為和有所增長的。”
吉林代表、白城市市長楊亞杰表示,各級政府要加大風電產業的支持,使風電產業發展更科學,更迅速。
魚與熊掌兼得,經濟與環保并重,需要執政理念的轉變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低碳經濟,作為后危機時代經濟突圍的重要推手,對于中國產業調整和經濟崛起意味深長。今天的行動,成就明日的輝煌,綠色中國在悄然轉變中,漸行漸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