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減排基金,華澳資本創始合伙人劉宇考慮了很久。
這家由深圳產權交易所、中國風險投資公司、澳銀資本合作成立的PE機構對低碳行業關注了很長時間,將要成立的這只減排基金百分之四十用來做碳交易,百分之六十則用來做相關的股權投資。
據本報獲悉,華澳資本或將成為國內PE界首只減排基金的發起人,該基金估計規模將達到5億-10億元,其中40%將用來做碳交易,60%用來做跟減排相關的股權投資。
無獨有偶,另一家國內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浙商創投,也將于3月31日將其低碳基金正式掛牌,目前募集到的規模已達到2億元。
在此之前,雖然有青云創投這樣專注于清潔能源與技術的專業基金,但“低碳的概念比清潔技術的概念范圍更廣”,浙商創投總裁陳越孟表示。
而業內則認為,隨著國家對低碳經濟的重視,PE界對于低碳產業的關注將越來越密切。
減排基金存續期初定7-10年
基于國內PE界激烈的競爭,華澳資本成立這樣一只低碳基金的目的是,寄望于后續增值服務來獲得被投企業的青睞。
“有一些低碳類的項目不單獨成立基金也可以做,我們主要是考慮到給一些減排技術或企業投資以后,隨后他們服務的公司會產生一些減排的指標,因此我們正好可以利用我們的碳交易團隊幫其實現增值服務。”劉宇表示。
而這樣一只混合基金,在國內PE界是同類型基金中的首家。
不過,進行碳交易面臨著許多的風險,“首先是有一些國內的碳交易項目遞交到國際上并不被認可,認為是在套取減排資金,這個風險需要把控,對政策、機制上的把握,我們加盟的團隊在過去的碳交易上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劉宇透露。
除此之外,許多減排的項目會面臨回報周期過長的問題,而一只PE基金存續期有限,如何平衡這當中的矛盾也是關鍵。
劉宇解釋說,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減排的項目應該是微利的,因此我們會投一些節能減排創新技術的公司,或者第三方的檢測公司,如已經上市的碧水源這樣的企業;另一方面,我們之所以做混合基金,也是利用碳交易來進行資金的增值,這樣碳交易的部分可以較快給股東帶來回報,因此基金的存續期初步設計7-10年的時間,因此基金可以投一些相對規模不大的企業,對于股權投資的回收期也不會要求太短”。
而對于一些新的模式,如EMC能源合同管理,劉宇表示也會考慮進行類似方面的投資,“不過,目前國內這方面的企業盈利大多不太好,但已上市的達實智能就是這樣的模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