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倡導“低碳”理念的上海世博會正式開幕還有不到兩個月時間,各主題館正緊張布展。圖為世博軸陽光谷太陽能屋面自然采光。 據悉,本屆“低碳世博”將于4月中旬進入試運營,5月1日正式開幕。
隨著“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冒著滾滾黑煙的大煙囪將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回顧歷年來的政協一號提案,不難發現其涉及的主題往往與當年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保持著高度的契合,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和預見性,最終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和政策效應。比如,1998年政協九屆一次會議的一號提案為民建中央提出的《關于盡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提案》,中國的風險投資事業自此風生水起。在股市深幅調整的2008年,一號提案劍指資本市場稅制弊端。金融危機肆虐下的2009年,一號提案則瞄準就業。
過去的一年,中國經濟成功“保八”,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單純依靠投資拉動、依賴消耗大量資源能源的經濟發展方式將難以為繼。而中央也先后在多個事關社會發展全局的會議上提出了2010年工作要加快調整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工作目標。
在此背景下,今年政協一號提案鎖定“低碳經濟”應在意料之中。而就在剛剛閉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發改委提交的一份報告里有關2010年的八項重點工作中,有兩項直接涉及低碳經濟,另兩項間接相關。
可以說,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在國內外越來越深入人心。一方面,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優先議程;另一面,去年年底我國確立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并將此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這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奠定了重要基礎。
發改委相關人士表示,發展低碳經濟既是目標,也是手段。發展低碳經濟對中國當前的節能減排、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抓手,也為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市場動力。
發展低碳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也獲得了國內許多地方的積極響應。據記者統計,90%以上的省市調低了2010年GDP增長目標,不再片面追求高增長,而是更加注重經濟結構的調整。
在世界范圍內,各國也普遍認識到,要協調氣候變化和發展問題,只能選擇低碳經濟的發展路徑。目前,歐盟、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紛紛將低碳經濟作為搶占國際市場未來競爭制高點、主導全球價值鏈的戰略目標,制訂了一系列政策以促進本國的低碳經濟發展。俄羅斯、印度、巴西、韓國等新興經濟體也陸續開展了低碳經濟政策的研究。
譬如,英國2003年就率先提出發展低碳經濟,把低碳經濟作為重大的發展戰略,并為此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日本提出了低碳社會的概念,倡導在低碳排放和氣候安定的條件下建設一個富裕、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并實施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措施。
發改委人士表示,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后金融危機時代各國謀篇布局的首選,各國都在通過發展低碳經濟來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誰先發展了低碳經濟,誰就有可能有更大的發展優勢和發展空間。
另據了解,發改委已經組織完成了我國“十二五”規劃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思路研究報告,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發展低碳經濟思路,并積極推進在“十二五”規劃中加強和完善應對氣候變化內容,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規劃。
概念點擊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