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短信送祝福,低碳來表達,指尖遣飛鴻,瞬間抵貴家……”春節期間,許多人收到了這樣的拜年短信。字里行間,飽含著熱烈祝福,也散發著清新的“低碳”氣息。回首虎年春節,人們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低碳風”虎虎生威,躍入節日生活方方面面,使這個年有了新過法、新氣象。
走親串門坐公交,外出旅行減裝備,年夜飯擺“全素宴”,低碳家電、植物年禮走俏,節能LED燈取代花燈,網上拜年風行,“低碳過春節”倡議得到數百萬網友響應……不論是在過節生活中,還是網絡世界里,“低碳過年”、“低碳春節”成了這個春節的時尚。
春節是國人最重要的傳統佳節,也是物質消費的井噴時段。在團聚歡慶的時刻,少不了火樹銀花,少不了華燈溢彩,少不了頻繁聚會,少不了禮尚往來,客觀上形成了碳排放的小高峰。
更不用說,在“有錢沒錢,大方過年”、“吃要高檔,車要四輪”等觀念影響下,有人把過年等同為物質享受,把“年味”理解成奢侈浪費,大吃大喝,炫耀排場,結果染黑了天空,吃壞了身體,淡漠了人情,也沖淡了年味。人們的幸福體驗,并未與春節“高碳”生活的“豪放投入”成正比。在一個物質越來越豐盛的時代,如何會過年、過好年,成了檢驗人們生活態度和品質的一方試金石。
“低碳過年”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選擇。所謂“低碳”,不是寒磣小氣,也不是簡單隨便,而是以一種更加用心、更有新意、更為適宜的方式來體驗春節,融入年文化喜樂氛圍。
比如,煙花爆竹是年味的重要體現,講究低碳不是要回到一律禁放的老路子,而是適當、適量燃放,或者采用新穎且效果不差的電子煙花,或者使用音頻視頻手段等營造氛圍,做到既喜慶熱鬧,又和諧舒適。不少網友說,“低碳過年”,年味反而更濃了,過年更有意思了,收獲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喜悅和快樂。
本來是“高碳”的春節,卻勁吹“低碳風”。這當中,有應對氣候和環境問題的時代背景,也有經濟理性的考慮,更不乏人們環保意識的高漲。“低碳春節”的背后,是人們對節日環境問題的關注。在一些地方,漫天煙霧、巨大噪聲、滿城廢屑等節日“公害”依舊泛濫,引發人們熱議。
當“低碳風”吹進中國年,這不只是一種新年俗雛形初現,更應是我們在虎年乃至更久遠的日子里,開啟低碳新生活的風向標。在“低碳春節”中生根發芽的理念和方式,將向著更廣闊、深遠的生活土壤無限延伸。過節低碳,日常低碳,細節低碳,人人低碳,這應是生活的常態,也必是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