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呈現在人們眼中的奧地利館,將是一座由三個支點組成的巨大紅白色建筑。從盧浦大橋向下望去,奧地利館的造型仿佛一個字母“A”,或是中文里的“人”字。而奧地利館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由1000 萬塊六角形的陶瓷拼成的流線型外墻。“陶瓷最早溝通了中國和奧地利的聯系。”設計師描述說。
1866 年,為爭奪統一德意志的領導權,普魯士和奧地利爆發普奧戰爭,這場被后世稱為“兄弟之戰”(Bruderkrieg)的戰爭最終以奧匈帝國慘敗而告終。為鼓舞帝都維也納民眾的士氣,當時的維也納宮廷舞會指揮小約翰·施特勞斯特別創作了一部“象征維也納生命活力”的合唱曲,并邀請詩人哥涅爾創作歌詞。次年,施特勞斯又在這首合唱曲中加入了大量新元素,使之成為一首管弦樂曲。這首節奏明快、曲調優美的管弦樂曲后來就成為了施特勞斯最出名的一部作品——《藍色多瑙河》。
2010 年5 月,上海世博園區的奧地利國家館內。伴隨著《藍色多瑙河》的優美曲調,人們將再次領略這個奧地利的秀美的自然景觀, 森林里清新的空氣,陽光下波光粼粼的湖面甚至是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脈……
雖然來自奧地利維也納建筑師事務所SPAN 以及Zeytinoglu 的三人設計師團隊馬蒂亞斯·德爾·坎波(Matias delCampo)、桑德拉· 曼寧格(SandraManninger)、阿堪薩斯·澤緹諾格魯(Arkansas Zeytinoglu)來說,比起《藍色多瑙河》,他們更熱衷于諸如“deep house”之類的電子音樂,但這并不能妨礙他們從音樂中發掘出設計奧地利館的靈感,“事實上,在設計這個作品時我們的確從音樂中獲得了很多的靈感”,他們向我們解釋說,“這一次,我們非常注重整個場館各空間之間的流動感,也就是說,就好像是譜一首曲子一樣,從主展廳、餐廳、VIP 室、商店之間,我們尤其強調他們的連貫與流暢。”
就如同這個號稱“神奇鐵三角”的三人組合的構成一樣,最后呈現在世人眼中是奧地利館就是由三個支點組成的巨大紅白色建筑,如果從盧浦大橋上向下望去,這是一個有點類似英文“A”字的造型,“A 正是奧地利國家名的英文首字母,而從另一方面看,它又有點類似中文的‘人’字,體現了上海世博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精神。”設計師描述說。
陶瓷搭建的世博館
走進奧地利館首先吸引人眼球的就其由陶瓷拼成的流線型外墻,在陽光下散發著瓷質特有的瑩白色光芒。“陶瓷是我們這次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我們正是運用這項材料將中、奧兩國聯系在一起。”設計師德爾·坎波透露,他們甚至認為正是運用了這個元素使得他們在比稿中獲得了最終的勝出,“其實整個建筑的造型很早就確定下來了,但在考慮外墻所用材料時,我們花了一些心思,比試了不少材質,最后才確定了使用陶瓷這個元素。陶瓷最早溝通了中國和奧地利的聯系。歷史上,中國最早出口奧地利的貿易產品就是陶瓷。”
在奧地利,瓷器制作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作為歐洲第一個掌握制瓷技術的國家,奧地利的瓷器制作技藝精湛,運用廣泛。早在1989 年,奧地利建筑大師奧圖·華格納(Otto Wagner)嘗試將古典風格的精華濃縮為一點,設計建造了一棟集簡樸、莊嚴、比例優美于一體的建筑,而整幢建筑中最奪人眼球的莫過于在建筑的外立面上運用意大利產的馬加利卡彩色陶磚裝飾,更為建筑增添了幾分怪誕、驚人的感覺。這幢現在依然矗立在維也納的馬加利卡住宅(Majolica House),是如今新藝術運動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另外,在維也納,由這些色調優美的陶磚作為內部裝飾主要材料的建筑更是比比皆是。這種當時被叫做“中國風”(Chinoiseries)的裝飾風格在達官貴人具有巴洛克風格的豪華宅邸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坐落在維也納西南部最負盛名的旅游景點美泉宮(SchlossSchonbrunn)。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