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市委全會上提出,要“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綠色增長”。那么,廣州究竟應如何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綠色增長?就此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專家委員會委員周永章,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廣州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副會長郭艷華,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環境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研究員常向陽。
綠色經濟不僅是政府意志
周永章:廣州已成為中國的重要經濟、商貿、信息、文化中心,是廣東經濟綜合實力最強的城市,城市現代化水平和工業化水平都已達到較高水平,同時具有相當強的城市有形輻射媒介系統和無形輻射媒介系統。但廣州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宜居性、居民幸福指數等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人口高度擁擠、交通堵塞、灰霾天氣、城市熱島效應等等。面對這樣的問題,國際現代化都市的普遍做法是拋棄片面追求高速度的發展模式,倡導生態城市發展道路。因此,綠色經濟和綠色增長不僅是政府的意志,更是居民對提高生活質量的需求。
郭艷華:廣州資源和環境的“家底”越來越薄。沿襲這種模式發展下去,資源環境支撐經濟發展的能力越來越弱,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經濟增長速度。如果不推行綠色經濟增長模式,經濟增長雖然越來越快,但環境質量越來越差,無法讓人詩意地棲居。
廣州居民向往綠色增長
周永章:廣州的經濟規模大,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有利于生態環境恢復與改善;居民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對綠色經濟和綠色增長有向往;具有較強的國際化視野,容易接受國際新的發展理念。
但在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綠色增長上仍然存在著瓶頸,第一,如何克服高速發展階段對高能耗、高排放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作為經濟快速發展的增長極,廣州仍在持續高速發展,對資源能源的需求仍十分旺盛,環境污染物的排放仍繼續處在高位。第二,社區環境的整體提升。目前,城市社區整體環境不盡如人意。人口的急劇增長以及人口密度過高導致社區居住環境下降,很多社區基本沒有綠化用地,導致人與自然疏離。
郭艷華:傳統增長模式中經濟發展“紅利”的獲取是過分“透支”了明日的資源環境,建立在資源環境“生態赤字”的基礎上取得的。而一旦進入后資源環境時代,也就是資源環境支撐條件弱化的時候,也許經濟增長的輝煌難以再現,甚至會出現經濟衰退。
經濟與環境由“冤家”變“親家”的融合機制還未真正形成,對于環境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多是被動和事后的行為,缺乏把環境的影響考慮在經濟決策之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