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全行業1000余名專家歷時一年半修訂編制的《
節能與
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以下簡稱技術路線圖2.0)在2020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上正式發布。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俊在開幕式上就技術路線圖2.0的編制背景和內容進行了表述。
李俊表示:“以6大總體目標為指導,路線圖2.0分別以2025、2030、2035作為關鍵節點,設立了產業總體發展里程碑。預計到2035年,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年銷售量占比達到50%,汽車產業實現電動化轉型,燃料電池保有量達到100萬輛左右,商用車將實現氫動力轉型。各類網聯式高度自動駕駛汽車車輛在國內廣泛運行,中國方案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
此外,根據路線圖2.0的規劃,到2035年,汽車產業要實現電動化轉型,傳統能源動力乘用車全部為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成為主流,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各占50%。
技術路線圖2.0進一步研究確認了全球汽車技術“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客觀評估了技術路線圖1.0發布后的技術進展和短板弱項,深入分析了新時代賦予汽車產業的新使命、新需求。
關于技術路線圖2.0,中國汽車報第一時間邀請了汽車行業內的三位重量級專家來進行解讀,分別是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候福深、電動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王秉剛、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世界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主席趙福全。探討、解讀的內容包括修訂路線圖的原因、技術路線圖1.0與2.0的區別、以及技術路線圖2.0的影響、產業政策與市場驅動的關系。
第一元素網第一時間整理了三位專家的現場解讀以供參考。
值得注意的是,專家也解讀了路線圖2.0關于氫燃料電池汽車方面的具體變化。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世界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主席趙福全認為:“1.0僅僅提出要把燃料電池做好,但2.0很重要的一點是講了氫的重要性,提出要解決氫源的問題,氫從哪來?如何儲存?如何運輸?這表明氫能產業已經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另外在市場方面,2.0提出氫燃料電池汽車未來在中國市場要想全面展開需要達到一個基本的規模,從2030到2035年要做到100萬輛的保有量,這是一個基礎目標。”
以下為解讀全文。
為什么要修訂路線圖發布2.0版?
候福深:16年發布了技術路線圖1.0版,第一版的發布是我國汽車發展史的一個里程碑事件,是我國第一次集全行業深入研究、判斷和規劃未來。1.0發布后,我們當時就提出每年要對路線圖做評估,并且每4-5年進行一次修訂。
2017、2018、2019年連續三年評估后發現,我國汽車行業的整體進展非常快,個別方面超出了預期,新能源汽車已經從培育期到了成長期,國外汽車產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綜合眾多專家的意見,最終決定修訂路線圖,去年5月份啟動了修訂工作,1000多位專家參與了修訂。
王秉剛:我覺得2.0相對1.0不是簡單的數據方面的變化和延申,重在思路的變化,新能源汽車由補貼為主導過渡到了以市場為主導。此外,1.0時,國際競爭很激烈,中國市場打開后,國外企業看到了新能源汽車的可行性和巨大前景,新能源汽車在全球開始快速發展。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目前到了需要解決短板的時刻,下一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來解決核心問題,這是2.0的重要部分和意義。
趙福全:2.0不是1.0簡單的打磨,也不是簡單的數據增減,4年后汽車產業發展的速度超過了我們預期和理解,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都取得了很大進步,在部分環節雖然不敢說領跑但實現了并跑,當然也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2.0對于我國汽車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是全行業技術認識的加深,更是對汽車產業未來發展前景系統性的再描述。對于未來的汽車產業生態,2.0要求把短板問題解決,某些方面的技術指標比較有挑戰性,我認為挑戰是兩方面的,一是我們的目標必須要高,二是我們有實力可以沖擊更高的目標,實際上就是要讓中國大眾知道中國汽車工業已經實現了質變。
路線圖1.0和2.0的區別在哪里?
候福深:相對于1.0,2.0特別強調了核心技術的自立自強,要按照強國目標的要求與國際水平對標。另外整個路線圖的架構也發生了變化,將 1.0“1+7”的研究布局深化拓展至“1+9”,把原來純電動和插電式包含的電驅動和充電設施單獨拿了出來做路線圖,并且提出要結合智能化、數字化實現智能制造。
此外,2.0還提出了碳排放的指標,按照路線圖的發展趨勢和產品結構進行測算,汽車產業的碳排放將在2028年前后達峰,這也對應了我國減排的承諾。到2035年,峰值繼續下降20%,汽車產業要率先實現減排目標。
趙福全:我補充一點,2.0將商用車納入進來,這在1.0是沒有的,而且2.0對商用車的油耗也提出了明確規定。
王秉剛:2.0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提法,叫實現全面電動化。未來傳統汽車的方向要實現100%的混動,因為通過提高發動機效率的做法怎么也達不到混合動力的節油效果,未來一是純電,二混合動力,這樣中國汽車的動力系統構思就完全清晰了——就是電驅動,這里面包括純電動、插電混動以及燃料電池驅動。
1.0更多聚焦了電動汽車技術等方面的內容,2.0提出全面電動化的思路。
趙福全:汽車產業是大產業,包含了上萬個零部件,只要其中任何一個零部件做不好,那么這個產業做強無從談起。疫情體現的最為突出,所謂的產業鏈安全最主要的就是掌握核心零部件,中國規模是有了,但在核心零部件上確實一直是短板,我們要想升級,要走高端,一定要解決高端問題。
中國企業在零部件環節是大有可為的,因為現在市場已經形成了,下一步要想真正具有競爭力,需要將技術升級,這個升級不單單是整車的升級,而是所有零部件的升級。
技術路線圖2.0的影響
候福深:我個人認為,不管1.0還是2.0,路線圖本身最大的作用是凝聚共識、匯聚力量,路線圖不單單是會對行業起到引領作用,各環節專家、各企業技術骨干的參與更加重要,可以讓大家達成共識。
此外,路線圖可以大大提前高水平、高性能電池的量產時間,如果沒有路線圖,電池企業可能沒有規劃或者會比較晚去量產,路線圖會堅定企業的信心。2.0相對1.0的加強作用會更大,因為現在補貼退坡了,影響會更加實際。
王秉剛:路線圖2.0不僅對國內會產生很大影響,實際上對國際產生的影響相比1.0會更大,可能會影響國際上下一步的判斷和發展。
候福深:2.0實際上對全球是非常開放的,我們專門成立了一個海外工作組,由歐洲汽車工業協會牽頭,組織全球大型車企、零部件企業全程參與2.0的討論,我們吸納了全球的智慧共同對2.0進行修訂,這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研判會更加精準。
趙福全:2.0是經過1000人來參與制定的,一旦形成共識,就是標準。技術路線圖為整個行業指明了方向,對未來也有了預判,這個作用的非常大的。同時達成共識也可以避免行業在決策時走彎路,并且避免了投資浪費以及無意義的爭議。
如何理解產業政策與市場驅動的關系?
趙福全:2.0實際上更加務實,考慮了市場成本的接受度。國家未來汽車的路線并不是確定了純電池化,而是純電動化,這就代表國家開始考慮市場了。
對一些新的技術比如氫燃料電池汽車提出了一些挑戰性的指標和科研攻關方向。1.0僅僅提出要把燃料電池做好,但2.0很重要的一點是講了氫的重要性,提出要解決氫源的問題,氫從哪來?如何儲存?如何運輸?這表明氫能產業已經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另外在市場方面,2.0提出氫燃料電池汽車未來在中國市場要想全面展開需要達到一個基本的數量,提出從2030到2035年爭取要做100萬輛的保有量,這是一個基礎目標。
總體上,2.0考慮到了消費者接納程度,考慮到了老百姓,其實這就是考慮到了市場,實際上就是新能源技術如何快速落地。
王秉剛:新能源汽車產業,政府會從能源、環保等方面會制定相關支持政策鼓勵行業發展,但最終產業能否發展起來,產品能否站得住,最終都是由市場說了算。2.0特別強調了對市場的研究,而市場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經濟性,市場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最后的標準。
候福深:客觀來講,新能源汽車發展了十幾年,但是距離完全市場化還有一定距離,目前行業共識是純電動汽車未來3-5年會達到完全市場化。但是整個新能源汽車還是需要政策的支持,補貼肯定要退出,希望從稅收的角度有一定的延續。下一步新能源汽車繼續擴大推廣和普及范圍,地方政府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背景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研究是支撐政府科技和產業相關規劃、引領行業技術創新、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等的重要工作。
受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了來自汽車、能源、材料、通信等領域的超過500位專家研究完成并于2016年發布了技術路線圖1.0。
技術路線圖1.0發布以來,汽車產業內外部環境不斷發生變化,汽車產業技術進步日新月異,為了保障其科學性、時效性和引領性,同時為支撐我國面向2035新能源汽車規劃研究及汽車相關的“十四五”科技規劃研究工作,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指導下,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于2019年5月啟動并組織千余位行業專家研究歷時一年半、組織召開了近100場專家研討會、頭腦風暴會、專家評審會,達成了廣泛的行業共識,完成技術路線圖2.0的修訂工作。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