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布《寧夏回族自治區工業綠色發展行動方案(2019-2022年)》,詳情如下:
寧夏回族自治區工業綠色發展
行動方案(2019-2022年)
為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寧黨發〔2019〕20號),加快推進我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建立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工作目標
到2020年,自治區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4%,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18%,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力爭達到73%,創建40家綠色工廠、10家綠色工業園區。到2022年,全區工業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工業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建立。
二、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開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行動
1.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面落實工業對標提升轉型發展“十大行動”,緊盯行業發展前沿技術水平,動態調整行業對標指標體系,每年完成5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對標任務,促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加大
節能環保技改貼息支持力度,引導和支持企業運用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新技術、新工藝,每年實施100個左右的重大技術改造項目,推動石化、冶金、有色、建材等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提升。
2.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按照傳統產業提升、新型產業提速、特色產業品牌、現代服務業提檔四大工程要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和實施一批非資源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項目,推進低碳、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發展。在
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節能環保、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領域強化綠色發展導向,全面推行“互聯網+先進制造業”模式,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每年培育2-3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試點,3-5家自治區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0個自治區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10個機器人應用示范企業,5個自治區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
3.嚴格控制“雙高”產業。嚴格落實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項目。嚴格執行鋼鐵、電解鋁、水泥、鐵合金、電石等高耗能行業產能和能耗置換有關規定,實行等量或減量置換。對未進行節能審查和節能審查未獲通過的項目,嚴禁開工建設或投入生產。對未完成節能目標任務地區的高耗能項目限批緩批。
(二)開展工業節能節水行動
4.嚴格落實能耗“雙控”目標責任。加強地市政府能耗“雙控”目標責任績效考核,完善節能預警和監管機制。對完成或超額完成目標任務的市級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對未完成任務的地市實行區域高耗能項目緩批限批。深入實施“百千萬”行動,加強重點工業用能單位用能管理和節能考核,對未完成節能目標任務的企業,取消享受各類財政扶持資金和優惠政策的資格。嚴格落實節能審查制度,將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納入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管理,加強審查項目事中事后監管。
5.實施工業能效提升計劃。分年度制定節能監察計劃,對全區重點用能的高耗能行業開展全覆蓋節能監察,在對能耗未達標的電解鋁、鋼鐵、水泥等企業嚴格落實用電加價的階梯電價政策。組織對冶金、建材、石化等重點高耗能行業開展節能診斷,幫助企業發掘節能潛力、實施節能改造。每年組織實施30個節能環保改造升級重點項目,落實綜合獎補政策,鼓勵支持企業采用先進、適用、節能、環保技術和裝備,實現年均節能40萬噸標準煤。
6.實施工業節水增效計劃。每年組織實施一批節水改造重點項目,鼓勵企業加大節水技術研發和改造力度。在火電、化工等重點耗水行業和寧東基地、石嘴山經開區等重點園區,組織開展節水型企業和節水型工業園區建設。對照國家鼓勵類用水技術、工藝、產品和設備目錄,修訂《自治區主要工業產業用水定額標準》,督促重點企業嚴格執行用水定額標準,到2022年,高耗水行業節水型企業建成率達到100%。
(三)開展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攻堅行動
7.支持固廢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出臺自治區加快推進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的政策措施;組織實施一批粉煤灰、脫硫石膏、煤矸石、工業廢渣等綜合利用項目,對貸款500萬元以上的綜合利用示范項目,自治區新型工業化資金按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給予貼息。對新增工業固廢利用量按每噸10至30元不同標準進行補貼獎勵,增強企業利用固廢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動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評價,幫助固廢綜合利用企業申請免征環境保護稅以及減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政策。
8.創建固廢綜合利用示范企業和基地。開展工業園區綜合利用評價工作,培育和扶持一批技術先進、利廢能力強、具有行業帶動作用的綜合利用示范企業,到2020年認定20家自治區資源綜合利用示范企業。組織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石嘴山市等固廢集中區域爭創國家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對獲得國家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的開發區,可作為加分項目列入年終園區考核。
9.提升固廢綜合利用技術創新能力。將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列入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對相關科研項目給予重點支持。鼓勵和支持固廢綜合利用產品開展的自治區新產品鑒定。鼓勵企業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科技研發及成果推廣應用。組建跨區域全產業鏈的工業固廢產業發展聯盟,推動固廢綜合利用技術、資金、資源等方面形成協同效應。
(四)開展落后產能和“散亂污”企業專項整治行動
10.強化落后產能淘汰倒逼機制。綜合運用質量、環保、能耗、安全等法規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繼續落實落后產能淘汰財政獎補政策,鼓勵鐵合金、碳化硅、活性炭等行業的低端低效產能加速退出,積極化解過剩產能。落實差別電價政策,對鐵合金、電石等7個行業淘汰類、限制類產能和能耗未達標企業生產用電加價。2020年前開展落后產能退出“回頭看”,鞏固治理成果,嚴防落后產能異地轉移和死灰復燃。
11.強化“散亂污”工業企業集中整治工作。落實“散亂污”工業企業綜合整治方案,建立整治工作臺賬,明確工作目標和完成時限,以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為重點,對手續不全污染嚴重的企業實施關閉取締,對不符合規劃布局的企業進行整合搬遷,對符合產業政策具備整改條件的企業開展改造提升。2020年年底前,完成石嘴山市煤炭工業集中區、紅果子工業集中區等重點區域的集中整治工作,全區“散亂污”工業企業實現階段性清零。
12.強化“僵尸企業”出清工作。以各工業園區為重點,綜合運用法律、市場、行政、金融等手段和辦法,加快處置“僵尸企業”,對設備工藝落后、污染嚴重的企業淘汰退出一批,對產權債權明晰、愿意主動退出的企業招商置換一批,對資產具有價值、具備盤活條件的企業兼并重組一批,對資產質量較好、產品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改造提升一批。到2022年底,實現工業園區范圍內“僵尸企業”基本市場出清,企業市場化退出機制逐步健全。
13.強化清潔生產改造。加大污染物排放超過排放標準或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使用有毒有害原料進行生產或在生產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超過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標準構成高耗能的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強制性審核工作力度,推廣先進適用的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裝備,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全面提升綠色制造水平,2022年完成新一輪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五)開展綠色制造典型示范行動
14、開發綠色產品。參照國家和行業綠色產品相關評價標準,建立合理的工業綠色產品遴選、認定和推薦機制。鼓勵企業推行綠色設計,優先在機械、新材料、節能環保、輕工、紡織等產業領域,開發具有無害化、節能、環保、高可靠性、長壽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綠色產品。到2020年,開發推廣20種對能源資源消耗最低化、生態環境影響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的綠色產品。
15、創建綠色工廠。在化工、冶金、建材、紡織、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制造領域選擇一批基礎好、代表性強的企業,開展綠色工廠創建。通過采用綠色建筑技術建設、改造廠房,合理布局廠區內能量流、物質流路徑,推廣綠色設計和綠色采購,開發生產綠色產品,采用先進適用的清潔生產工藝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淘汰落后設備,建立資源回收循環利用機制,推動用能結構優化,實現企業綠色發展。到2020年,創建40家用地集約化、生產潔
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國家和自治區級綠色工廠。
16、建設綠色工業園區。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代表性強的工業園區,以產業集聚、生態化鏈接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示范意義大的示范園區。以工業園區考核和低成本化改造為引導,每年組織實施一批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項目,著力推動園區綠色化、循環化和生態化改造,實現集中供汽、廢水集中治理、能源水資源梯級優化利用和固廢綜合利用。到2020年,創建10家布局集聚化、結構綠色化、鏈接生態化的綠色工業園區。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各部門要深入落實節能、節水、綜合利用等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責任制,統籌協調處理工業綠色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根據實際制定推進措施,明確目標任務、落實責任分工,強化要素保障,加強工作推進和調度,確保工業綠色發展各項任務目標、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二)強化監督考核。
自治區將本方案的完成落實情況列入自治區工業對標提升轉型發展行動方案考核內容。嚴格實行節能、節水目標責任制,加強目標完成情況考核,對沒有完成任務的地區實行階段性高耗能項目限批緩批,適度調整能源資源指標到完成任務好的地區。加強各級節能監察等執法隊伍建設,嚴格執法,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嚴厲懲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三)落實支持政策。
積極爭取國家對我區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資金和政策支持。靈活運用自治區技術改造、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等各類專項資金,對節能環保改造、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和淘汰落后的企業及項目予以支持。各市、縣(區)政府及工業園區,要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工業綠色發展。推動落實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工業企業加大綠色發展投入。優先支持綠色制造企業申請自治區工業風險補償金貸款及小微企業風險補償金貸款,鼓勵金融機構將符合條件的企業納入綠色信貸范疇,給予綠色金融支持。
(四)強化宣傳引導
通過舉辦節能宣傳周、節水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等活動,加強輿論宣傳引導,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教育,大力傳播綠色發展理念。利用主流媒體、網絡平臺對綠色制造典型企業和模式進行專題報道,加強綠色制造宣傳。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科研院校的作用,宣傳綠色制造政策、展示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成果、推廣綠色產品、倡導綠色消費,為綠色發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