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氣用一年,戶增兩千元”。興國縣埠頭鄉程水村的順口溜,引起人們對這里沼氣的關注。
這里家家戶戶的廚房煥然一新,原來的土灶頭、炭爐子已經不復存在,都換上了沼氣灶,洗漱也換上了太陽能熱水器。剛下地回來做飯的陳淑鳳,輕扭開關,“啪”的一聲,灶臺便躥出藍色的火苗,十來分鐘就做好了午飯。“以前大熱天干完田里的活回來已經很疲勞了,還得燒火煮飯,經常是湊合一頓,現在有了沼氣,方便多了,煮飯時再也不會頭冒大汗了。”陳淑鳳告訴記者。
埠頭鄉程水村位于興國縣城西南部,傍平江河畔。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如畫。自去年該村被列為新農村建設點后,確立了依山傍水,建生態節能新村的工作理念。“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針對農村家庭家畜糞便、廢料多的特點,積極推廣汽化節能灶、沼氣池、太陽能等新能源。”埠頭鄉黨委書記邱小林介紹說:“在推廣新型節能設備時,為減輕村民經濟負擔,提高村民積極性,我們給予每個沼氣池和太陽能補助800元,并且安排技術人員上門安裝,既提高了安裝效率,也更好地保證了安裝質量。”如今,該村沼氣池使用戶421戶,普及太陽能168戶,家家戶戶用上了節能燈。
駐點干部肖林還給我們算了一筆賬:10立方米容積的沼氣池,每天能產1.5立方米沼氣,完全能滿足5口人的家庭做飯、照明需要。如改用其他能源一年要花1000元以上,使用沼氣照明、做飯、洗刷,每年省下1700元左右。沼液、沼渣用于農作物生產還能增收節支300元,從總體上算下來,一個沼氣池每年可為農民節省2000余元的費用。這個投入產出賬一算,農民們建沼氣池的熱情高漲起來。
“沼氣既給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而且沼液、沼渣又是寶,農作物生產離不了……”提起沼氣的好處,程水村的農民們贊不絕口。
“村里還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將‘改水、改廁、養殖、沼氣’聯成‘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以農戶為單元,讓農民在現有耕地和庭院空間內,把高效養殖與綠色種植融為一體,推廣實施‘一戶農戶、建一口沼氣池、養一欄豬、種一園菜、養一塘魚、增加一萬元收入’的‘六個一’庭院經濟新模式和‘豬-沼-果’、‘豬-沼-煙’、‘豬-沼-豬’、‘豬-沼-蔗’等多種發展模式。許多農民還因地制宜,建起兩層房子,搞好庭院經濟,房屋底層院子種果樹,四周建欄舍養生豬、灰鵝,旁邊建沼氣池、水泵池、水泵房等;屋頂培上15至20厘米的泥土,用于種植花卉、蔬菜、建設小魚池。底層豬糞等入沼氣池,沼液通過水泵房抽上房頂,澆灌花卉、蔬菜,喂魚,沼渣施果。整個住區成了一個巨大的生態種養體系。由于推行綠色無公害生產,產品在市場上極為暢銷。”村里的農戶張百壬種植了10畝臍橙,建了一個沼氣池,他用沼肥作臍橙基肥,不僅每年可節約農藥、肥料1萬余元,而且所產臍橙果質好,產量高,今年僅此一項便收入5萬余元。沼氣池不僅給張百壬增加了收入,也使周邊的環境潔凈了不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