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
發布時間:2018-4-10 來源: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保網獲悉,日前山東省菏澤市發布了《菏澤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全文如下:菏澤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菏澤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各縣區人民政府,市開發區、高新區管委會,市....
北極星環保網獲悉,日前山東省菏澤市發布了《菏澤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全文如下:
菏澤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菏澤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開發區、高新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市直各單位,市屬各企業,各大中專院校:
《菏澤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菏澤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8年4月3日
菏澤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
為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5〕56號)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魯政辦字〔2016〕169號),加快我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標
按照“全面設點、全市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的總體要求,到2020年,我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監測網絡智能化水平明顯提高,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應急預警、綜合集成、測管聯動、綜合保障等能力進一步增強,初步建成水陸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全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二、主要任務
(一)全面設點,完善全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1.大氣環境質量監測。以有代表性的背景區域等區域為重點,不斷完善全市環境敏感區域大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網。在全市縣級空氣質量站已經建設的基礎上,到2020年前,全市168個鄉鎮辦事處,建設152個鄉鎮空氣質量監測點,敏感區域實現自動監測全覆蓋。(市環保局牽頭,市住建局、市林業局、市旅游局、市氣象局配合)
2.水環境質量監測。為全面分清縣區斷面監管責任,為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和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提供科學支撐,按規范科學布設地表水監測斷面,覆蓋縣界,在縣區出境斷面增加12處水質在線監測站,并對其他已有的水質在線監測站增加相關監測指標。到2020年前,所有縣區均布設地表水監測斷面。(市環保局、市水利局牽頭,市國土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配合)
3.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根據行政區內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和土壤污染防治需求,選擇耕地、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污染場地等區域,統一規劃、整合優化、科學布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2018年6月底前,完成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設置,完成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布設任務,充分發揮行業監測網作用,基本形成土壤環境監測能力。根據工作需要,補充設置監測點位,增加特征污染物、耕地退化、土壤沙化程度監測項目,提高監測頻次。2020年底前,全市土壤監測點位基本實現縣區按功能全覆蓋,初步建成全市土壤環境監測網。(市環保局、市農業局牽頭,市經信委、市國土局、市住建局配合)
4.聲環境質量監測。開展區域環境、道路交通、城市功能區噪聲監測,在學校、醫院、政府機關等敏感場所開展監督監測,對道路交通和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監測逐步開展噪聲自動監測。(市環保局牽頭,市交通運輸局、市交警支隊配合)
5.輻射環境質量監測。以滿足行政區內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及應急管理需求為目標,按照“需求牽引、風險導向、先急后緩、突出重點、資源共享、數據共享”的原則開展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逐步開展輻射自動監測。(市環保局牽頭,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衛計委配合)
6.污染源監測。排污單位實行污染物排放自行監測,及時向環保部門申報、向社會公開監測信息,重點排污單位安裝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明確市、縣區兩級環保部門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監控工作任務和分工,按照污染源監測質量核查制度,上級環境監測機構對下級環境監測機構進行監測質控檢查和監測能力考核,并及時通報結果。組織開展對規定條件的建筑工地、加油站等面源污染地安裝自動監測設備。嚴格管控移動源污染排放,配備固定式和移動式遙感監測設備,2018年6月底前建成互聯互通、共管共享的遙感監測網絡,全面篩查超標排放車輛。(市環保局牽頭,市經信委、市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質監局配合)
7.生態狀況監測。逐步建立天地一體化的生態遙感監測系統,加強無人機遙感監測和地面生態監測,加強重點區域防護林監測、保護與管理,實現生態保護空間紅線區域動態監控。(市環保局、市國土局、市林業局牽頭,市水利局、市農業局、市旅游局、市氣象局配合)
(二)全市聯網,實現生態環境監測信息集成共享。
1.建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集成共享機制。各級相關部門獲取的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數據實現集成共享。2020年底,各縣區要完善監控平臺,并聯網對接,以建立全市重點污染源監測數據共享與發布機制,排污單位及時上傳自行監測結果。(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牽頭,市經信委、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統計局、市旅游局、市氣象局配合)
2.構建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網絡建設,有序推進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建設,加強大數據關聯分析與應用,利用大數據支撐法治、信用、社會等監管手段,提高生態環境監管的主動性、準確性和有效性,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管理和執法提供數據支持。(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牽頭,市經信委、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統計局、市旅游局、市氣象局配合)
3.統一發布生態環境監測信息。依法建立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發布機制,規范發布內容、流程、權限、渠道等,及時準確發布全市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信息,提高政府環境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眾知情權。(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牽頭)
(三)自動預警,科學引導環境管理與風險防范。
1.加強環境質量監測預報預警。建設全市空氣質量預報預警體系,提高全市空氣質量預報和污染預警水平,強化污染源追蹤與解析。加強主要河流、湖泊水庫、飲用水水源地等水質監測與預報預警。加強土壤中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對人體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監測。提高輻射自動監測預警能力。(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氣象局牽頭,市經信委、市衛計委配合)
2.嚴密監控企業污染排放。建立重點排污單位污染排放自動監測監視系統,提高污染物超標排放、自動監測設備運行異常等信息追蹤、捕獲與報警能力和企業排污狀況智能化監控水平。強化工業園區環境風險預警與處置能力。(市環保局牽頭,市經信委、市住建局、市安監局配合)
3.提高生態環境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能力。開展全市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與評估、生態紅線區域狀況監測,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狀況進行監測與評估。開展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險廢物等環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市水產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牽頭,市衛計委、市安監局配合)
(四)依法追責,建立生態環境監測與監管聯動機制。
1.為考核問責提供技術支持。完善全市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指標體系,組織開展監測與評估,運用監測和評估結果,為考核問責縣區政府落實本行政區域環境質量改善、污染防治、生態保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生態補償機制等職責任務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市環保局、市人社局牽頭,市國土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財政局配合)
2.實現生態環境監測與執法聯動。各級相關部門依法履行對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狀況的監管職責,建立監測與監管執法聯動快速響應機制,實施生態環境監測與生態環境執法有效聯動。(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牽頭,市公安局配合)
3.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監管。各級相關部門所屬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及其負責人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和技術規范開展監測,建立健全環境監測強制檢定計量器具管理制度,落實監測數據質量控制與管理制度,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依法依紀嚴肅查處篡改、偽造或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行為。(市環保局、市質監局牽頭,市公安局、市水利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配合)
(五)深化改革,健全生態環境監測管理制度與保障體系。
1.明確生態環境監測事權。各級相關部門按照職責開展生態環境監測。各級環保部門主要承擔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環境執法監測、環境應急監測與預報預警等職能,按照“誰考核、誰監測”的原則,實行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污染源監測事權下放管理。(市環保局、市國土局、市水利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牽頭)
2.發揮社會化監測機構作用。開放服務性監測市場,鼓勵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參與各相關領域的生態環境監測活動,推進政府購買環境監測服務。構建行業自律體系,維護監測服務市場秩序,保持公平競爭,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牽頭,市經信委、市財政局、市質監局配合)
3.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完善與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發展需求相適應的財政保障機制,重點加強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監測數據質量控制、衛星和無人機遙感監測、環境預警與應急監測、核與輻射監測等能力建設,積極創建生態環境監測重點實驗室。根據生態環境監測事權,將所需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重點保障。(市環保局、市編辦、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國土局、市水利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牽頭,市發改委配合)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組織領導,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將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
(二)分解落實任務。各有關部門要結合本部門承擔的任務,盡快組織開展本系統監測網絡現狀調查,梳理現有監測點位、指標、技術標準和規范等情況,制定本系統監測網絡規劃布局、優化調整、綜合評價和監測信息互聯互通工作計劃,進一步細化目標任務,明確責任單位,并從速組織實施。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