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6日至27日,由《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政府主辦的第九屆中國經濟論壇在冰城舉辦,銀裝素裹的冰城不僅迎來了國內外的客人,更迎來了一個熱點話題——“節能減排與生態文明”。
■哥本哈根大會怎么看?
由于前來參加論壇的專家學者中有人剛剛從哥本哈根歸來,因此,他們對氣候大會的解讀備受關注。
眾所周知,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會前被悲情地稱為人類“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機會”,會議結果卻引來許多質疑。
盡管如此,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法務部部長高風在論壇發言中還是對哥本哈根的成果給出了積極的評價。他說,“根據‘巴厘路線圖’和《哥本哈根協議》,國際社會將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談判制定一個全球各國共同采取行動的全新的體制。”因此,哥本哈根大會可以看作一次“里程碑式的會議”。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呂學都認為,哥本哈根氣候大會討論的議題有很多,最受社會各界關注的主要是兩大議題,即有關《京都議定書》的存廢和提升實施公約義務的談判,雖然結果沒有達到人們的期望,但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果。“首先,這次會議推動了多國國家領導人更加關注氣候問題;其次,對于推動樹立保護全球氣候的意識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這也是一個走向低碳經濟的動員會。”
■中國節能減排怎么辦?
遏制氣候變暖,拯救地球家園,節能減排不是口號,而是實踐,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公眾的參與被看作是“三足鼎立”的推動力量。
拋開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話題不談,其實,中國一直在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中共十七大把節能減排工作確立為國家戰略目標,明確發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號召。近年來,中國在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循環經濟、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顯著成效。現在,中國政府更提出了“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宏偉目標。
但節能減排并不是只靠政府去做,各種社會力量在這項工作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發揮何種作用?也是論壇代表和專家學者們熱烈討論的話題。
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說,“企業是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主體,這也決定了企業是循環技術、低碳技術和生態技術等方面應用的主體,是發展綠色經濟的主要實踐者。”由于很多新興綠色技術尚處在研發階段,中國與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差距遠沒有傳統技術那樣大,有的方面甚至與發達國家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因此,中國在綠色技術前沿的競爭中依然存在搶占制高點的潛力。劉燕華表示,科技部也將多個方面積極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體系的建設,為節能減排做出貢獻。
除了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意識的形成,到關燈、關空調的管理節能,再到改換節電器的技術節能,被視為節能減排的重要實踐者的公眾,其廣泛參與的行動正在步入新階段。正如成思危所說,“在當前實際生活中,忽視環境保護,忽視節約資源的事情還是經常發生,要形成一股道德的力量,才能夠真正保證生態文明的建設。在這個方面,除了政府和市場以外,我們要重視各種群眾組織、非政府組織的力量,以此來彌補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情況。”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