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土壤修復產業起步 未來有望達到萬億規模
發布時間:2017-12-18 來源:山西農民數字報
作為“土十條”的落地之年,今年以來,從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等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都在加速推進防治土壤污染的相關工作。2017即將收官,全國土壤污染狀況的詳查開始密集進行,多個省份圍繞耕地保護的農用地....
作為“土十條”的落地之年,今年以來,從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等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都在加速推進防治土壤污染的相關工作。2017即將收官,全國土壤污染狀況的詳查開始密集進行,多個省份圍繞耕地保護的農用地修復工作成效顯著。業內專家分析認為,我國的土壤修復產業仍在起步階段,市場規模逐年增長,未來有望達到萬億規模。
今年8月份,環保部會同財政部、國土部、農業部、衛計委聯合編制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總體方案》,并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各地實施,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在地方上陸續啟動。
據了解,組織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的詳查,是“土十條”的一項重點任務。其主要任務是:要在2018年底前,摸清農用地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此外,按照“土十條”的要求,到2020年完成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以后,最終結果將按照程序向社會公開。
今年6月份,環保部土壤環境管理司司長邱啟文介紹說,“由于土壤具有較大的空間特異性,這個比例并不代表污染面積的比例,僅能從宏觀上來反映我國土壤污染的總體情況。目前,我們正在會同有關部門抓緊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的詳查,進一步摸清土壤污染的面積和分布,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堅強的基礎支撐。”
環保部介紹,本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主要圍繞有色金屬礦采選、冶煉、石油開采、石油加工、化工、農藥、焦化、電鍍、制革等土壤污染重點行業展開。同時,環保部會結合土壤詳查結果,邊查邊用,針對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高的地區,督促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及時采取風險管控措施,確保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土壤環境安全。針對土壤污染風險高的企業地塊,將結合地塊詳細調查,提出有針對性的污染防治、風險防控等措施。
11月13日,全國耕地保護工作會議在江蘇南京召開。針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耕地保護工作,國土部副部長曹衛星表示,各地要進一步創新思路和舉措,構建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新格局,完善管控、建設、激勵多措并舉的耕地保護新機制。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教授楊林章稱:“2014年開始,圍繞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目標,把耕地保護、生態修復、農田建設相結合,通過合作社的方式引入社會資金,前后投入3500萬元,最終完成這個高標準農田項目。”
“我們在稻田里集中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水溝里養殖魚蝦,壟上種植桑樹、黃花菜等,實現循環利用和生態修復。既提高了農作物產量,也可以降低病蟲災害,并進一步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楊林章介紹說,“不僅如此,建設完成后的農田通過流轉以后,當地農民還可以獲得700元/畝的收入。最終實現耕地增加、農民增益、產業發展、生態修復的‘1+N’綜合效益。”
在推進耕地保護工作過程中,得以直接提升的不僅僅是耕地的數量和質量。在堅持“有保有壓”的政策基調下,各地對國家鐵路、公路、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行先行用地、補充耕地承諾等支持政策,完善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用地政策,實行用地審批綠色通道。
分析人士認為,伴隨土壤修復行業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土壤治理需求有望加速釋放,土壤修復市場在“十三五”將迎來發展高峰期。不過,目前國內土壤修復行業還剛剛起步,仍需要從環境調查、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等環節構建和完善整個產業鏈條。其中,技術支撐和資金支持尤為關鍵。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65億元,主要用于31個省(區、市)土壤(含重金屬)污染防治,新啟動一批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加快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十三五”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150億元。
環境商會土壤修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高能環境修復公司總經理魏麗表示,“受到‘土十條’等政策影響,土壤修復的產業規模正在逐年增加。2015年產業規模只有30億,2016年增長至90億,預計2017年產業規模有望達到240億。”
業內人士分析,2017年,“十三五”階段整個土壤修復市場空間有望突破1000億元。從長期來看,整個產業可達萬億規模。鑒于行業剛剛起步,未來仍需要若干綜合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一批有活力的中小企業來整體推動。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