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了解到,蘆葦是白洋淀分布面積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物。近年來,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絕大部分水區群眾不再收割蘆葦,蘆葦不斷退化且經濟效益逐步降低。新區管委會希望社會各界能夠針對蘆葦綜合利用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在提升蘆葦經濟效益的同時達到保護白洋淀生態目的。
白洋淀自古以來就有“一淀蘆葦一淀金”的說法,蘆葦編織產業一度是淀區群眾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在歷史上蘆葦曾發揮了重要的經濟和生態功能。
近年來,蘆葦編織產業嚴重萎縮,收割蘆葦人工費與其市場價值出現倒掛,蘆葦因收割、管護不到位,退化嚴重,部分蘆葦殘體倒伏在水中腐爛,直接污染白洋淀水質,造成水質富營養化,蘆葦不興利反而生害。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何萍表示,蘆葦作為一種挺水植物,對湖泊水質是有
凈化作用的,但如果管理不好,比如不能按時收割,長久會造成蘆葦退化使其凈化功能減弱。
何萍表示,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蘆葦資源化利用技術是成熟的,但由于投入產出存在倒掛,這一產業化的過程需要政策推動。
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蘆葦的管護、收割、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新區管委會將堅持政府主導、財政適度補貼、市場運作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激發葦農管護、收割蘆葦的積極性,建立蘆葦收割、管護及資源化利用的長效機制,保證企業有微利、農民有收益。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能夠深度挖掘蘆葦綜合開發利用潛力,并提出可行性實施方案。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