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儂表示,修復后的堆填區有沉降問題,只能興建單層建筑物。(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中新網12月28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堆填區”給香港人的聯想是垃圾滿布、臭氣熏天的地方,但經過修復工程后,堆填區也能搖身一變成怡人的休閑康樂地。本屆東亞運首面金牌誕生地——醉酒灣國際小輪車場,前身就是堆填區。
香港環保署由1997年至2006年間,為13個已關閉堆填區進行修復,現已修復當中51.5公頃的用地,可用作康樂用途,明年更有4個由堆填區改建的公園正式啟用。
13個于60、70年代“服役”的堆填區,面積一共291公頃。環保署斥資13.11億元,為有關堆填區進行修復,改善堆填區的污水排放及處理沼氣問題。環保署數據顯示,其中51.5公頃土地經修復后,可作為康樂用途,大部分會改建為公園、休憩處等康樂設施。
環保署表示,部分面積較大的堆填區,可作為體育場地,如面積達29公頃的醉酒灣堆填區,部分土地已批予香港單車聯會,發展成為國際小輪車場,板球總會也擬在該堆填區的另一幅土地,興建板球場;船灣堆填區及將軍澳一期堆填區,則擬分別發展9個洞的高爾夫球場及足球訓練中心。
環保署助理署長陳英儂說,由于修復后的堆填區存有沉降的問題,只能興建單層建筑物,用作康樂用途更為合適。
另外,中華煤氣公司申請在將軍澳堆填區收集沼氣轉化為煤氣,陳英儂透露該署最快明年初拍板,減少14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