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近日青海,在一片綠意的發展藍圖中,不斷激活著“綠動能”。5月14日,中德合資的青海草原鷹科技設備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標志著世界領先科技環保再生資源設備生產線——德國Biostromer(BS)智能化
垃圾處理設備生產線正式落戶青海。
領先全球的環保再生資源設備生產線首次登陸亞洲市場,便選擇了在中國青海落戶,人們不禁疑惑,Biostromer(BS)智能化垃圾處理設備生產線是什么?為什么選擇在青海建廠?它將為青海實現綠色發展、產業轉型帶來哪些契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啟示——
德國有著重視生活垃圾處理的經驗和做法,他們按照可再生資源保護利用的要求,形成了一個營業額超過2000億歐元的生態垃圾經濟或垃圾經濟產業。該產業產值每年增長14%,為大約25萬人創造了就業崗位。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鎮化快速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垃圾的產生量也日漸增多,大量的垃圾已成為城市中一個長期存在的污染源。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已經成為日益嚴重的問題。垃圾處理能力相對不足。“垃圾圍城”成為一些城市面臨的困境。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已愈來愈受到政府與公眾的重視。
此外,根據國家郵政局公布2015年郵政行業運行情況顯示,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06.7億件,同比增長48%。按2015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約200億件核算,僅包裝費用就超過了20億元。按照每個包裝箱0.2公斤計算,200億個包裹會產生包裝垃圾400萬噸,快遞包裝所使用的塑料產品材料大多不可降解,如隨意拋棄,會給環境帶來巨大危害。
隨著人們對垃圾認識的深入,垃圾不再僅僅是城市代謝的無用產物,而是具有開發潛力、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正是這種認識的轉變,垃圾處理行業具有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堅持綠色可持續“倒逼機制”下的產業轉型路——
目前,全省生態環境質量雖總體保持穩定,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呈上升趨勢;湟水流域枯水期、重點城鎮采暖期及重點工業園區環境形勢仍不容樂觀,環境對區域發展的約束力越來越強,必須通過環境保護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推進產業結構和布局的優化,使環保與經濟實現融合平衡,推動經濟小省向生態強省、生態大省轉變。
以
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為抓手,加強“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高碳排放”企業的綠色升級改造,特別是淘汰低端和過剩產能,有效控制電力、鋼鐵等重點行業碳排放,推進企業的關停并轉,鼓勵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提升資源能源的集約化管理和利用,強化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減少單位產出的物質消耗,提高經濟發展的綠色含量。
同時,隨著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份量不斷加重,社會公眾和老百姓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等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生活消費需求正在發生變化并處于升級階段,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努力推動生產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良性循環轉變迫在眉睫。
作為我省重點培育的藏毯業龍頭企業,近年來,青海藏羊地毯集團有限公司在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藏毯之都”的決策推進下逐漸發展壯大。但近年來因全球經濟下行形勢和國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雙重因素疊加打擊,“藏羊”傳統銷售模式受到下行壓力沖擊,未能幸免。調整經營思路、企業改造升級、產品結構調整、新產品不斷研發,在倒逼機制下謀發展,讓企業在艱難中挺進,煥發出新活力。險中求勝,讓企業負責人不禁感慨,只有“多輪驅動”,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才是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戰略。
產業需求與環境優勢碰撞出的“綠色火花”——
綠色是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永恒底色,走好“綠色路”、打好“綠色牌”、算好“綠色賬”時不我待。對此,我省環保專家指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省將大力扶持環保產業,積極推進綠色發展。結合我省實際并依托市場需求,加快扶持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業污染防治設施運營、環境監測監理購買服務、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環保產業。積極研究工業園區實施生態工業生產組織方式和發展模式,倡導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努力提升工業綠色化水平。
近年來,國家和青海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以科學引導,鼓勵企業引進國產化垃圾處理先進技術設備。2015年起,青海藏羊集團與德國2000工業研究所正式接洽商討,雙方經過一年多的商討,決定合資在青海成立青海草原鷹科技設備有限公司,建立第三代智能化垃圾處理設備生產工廠,并將第三代智能化垃圾處理設備由青海藏羊集團作為總經銷在中國和亞洲區的市場銷售。
青海藏羊集團負責人馬新民介紹,BS智能化垃圾處理設備生產線位于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川工業園區域內,西寧市為青海省的城市樞紐,可輻射甘肅、西藏、新疆等省市自治區和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依托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及古驛道、古棧道等古代交通道路和線性文化遺產資源,發揮高速公路、鐵路等現代交通線路在要素聚集和流通中的通道效益,促進區域內環境產業帶狀聚集。
利用德國BS智能垃圾處理設備處理垃圾,產生的垃圾衍生品就是直接的經濟效益。馬新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標準配置的設備每臺套年處理垃圾約為2000噸,以2440噸玉米秸稈為例,一年產出970噸生物柴油的同時產出1098噸有機肥,單臺套設備可產生經濟效益約為380至410萬元。”
無疑,BS智能化垃圾處理設備的生產和推廣使用,將根本性改變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變垃圾為再生資源,加快傳統垃圾處理產業的提質升級,從而促進綠色、循環、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該項目的建設實施,將促進城市生活垃圾社會化處理,杜絕生活垃圾造成污染,推動生活垃圾的分類回收,使生活垃圾處理模式更加合理。同時,將促進我省環境保護和生活垃圾處理再生利用產業發展,拓展環境保護和生活垃圾處理再生利用產業鏈的延伸,促使青海環境保護與生態和諧發展。并依托“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加快推動企業創造更多的利益契合點和合作增長點,對我省乃至全國垃圾處理再生利用產業發展具有引導帶動性和領先示范性,能夠產生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
政策扶持鼓勵、生態環境優良、市場潛力巨大,使得BS設備在青海的落戶恰逢其時,更成為我省以綠色謀產業轉型發展的新樣本。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