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減碳了嗎?”是最近風行的一句話。隨著中國政府2020年碳排放目標的提出,伴著哥本哈根大會的召開,“低碳”這一名詞如今已受到了眾多民眾的關注,“低碳族”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一時間也成為時尚,越來越多倡導低碳生活的口號被大家喊出來??谔柡傲瞬簧?,但是真正將口號變成行動的卻寥寥無幾,其實,倡導低碳生活,行動比口號更重要。
倡導低碳生活,反映了人類因氣候變化而對未來產生的擔憂。導致氣候變化的過量碳排放是在人類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要減少碳排放就要相應優化和約束某些消費和生產活動。筆者以為,低碳生活理念可以概括為“適度吃、住、行、用,不浪費,多運動”。如以中國傳統文化來解釋這一理念的主要內涵,還可再簡化為“勤、儉”二字。在首次石油危機,特別是在氣候變暖成為問題以后,很多國家才開始對高耗能的生產消費模式有所反思,漸漸地,低碳生活的理念被更多國家所接受。
隨著節能減排政策的提出,低碳生活正在我國悄然興起。“如果你乘飛機旅行2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你用了100度電,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你自駕車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曾幾何時,我們的生活開始用“碳”來計算。少開私家車、堅持爬樓、不用電腦時選擇關機……越來越多減少碳排放的方法被人們提了出來。但是,口號有了,方法有了,生活中真正去踐行的人卻不夠多。一家媒體曾經做過一個有關低碳生活的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環保的熱情和對‘低碳生活’的向往不容質疑,但是,民眾對環保的熱情在轉化為行動時卻遇到了一些障礙。
筆者對身邊人的觀察也發現,大多數人在表示“知道汽車尾氣對環境有污染”的同時,沒有私家車的人卻表示“正準備近期買車”,有私家車的人則對小轎車給出行帶來的方便和舒適津津樂道,進而表示“不愿意再去乘公交車出行”;不少人一邊說著乘坐電梯消耗能源,增加碳排放,一邊享受著電梯帶來的速度與便捷;還有的人前一分鐘在和同伴聊著棉布衣服利于減少碳排放,后一分鐘已經把一件時尚的化纖衣服收入囊中。有關專家指出,低碳生活和低碳習慣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環境去培養。
北歐小國芬蘭的低碳生活,已經成為流淌在每個公民血液中的一種文明了。沒有標語、沒有口號,芬蘭人只是默默因循著多年傳承下來的節能傳統。芬蘭的公民都知道如何節能。就拿關燈和禮品包裝這些小事來說,沒有人會在離開辦公樓時讓燈隨便開著,也沒有人會對禮品進行過分包裝。這種低碳生活習慣不僅是時間打磨的,更是環境培養出來的。我們應該向芬蘭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盡可能地接近低碳生活,可以從節電節氣節油和回收等環節來改變生活細節,減少奢侈消費,形成低碳生活的大環境,很多做法也就能普及了。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低碳生活,其實就是生活中諸多細節:白天少開或關掉電燈、出門時隨手關燈、及時關電腦、多乘公交車、少開幾天車、把空調調高一度……舉手之勞的事情,馬上行動吧。 王力召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