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村能源環保所以“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為依托,優化集成了“秸稈一體化兩相厭氧發酵”工藝技術。他們已在天津靜海縣四黨口村建立了一座1200立方米大型發酵罐的集中供氣示范工程,產氣率比一般沼氣發酵罐高20%;年產沼氣54萬立方米,能滿足1000戶農民作飯所用;一年可以消化2000噸青貯秸稈。該技術前不久通過了專家鑒定。專家認為,該項技術解決了秸稈沼氣發酵的難題,拓寬了沼氣發酵原料的來源,開辟了秸稈綜合利用的新途徑,創新點突出,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我國每年有2億噸左右秸稈未被及時處理,造成大氣污染和資源浪費。秸稈含有大量有機物,可通過厭氧發酵產生沼氣,但由于秸稈的木質纖維素含量高、流動性差,以秸稈為原料的沼氣工程存在進出料困難、產氣不穩定及發酵速度慢、效率低等問題。“秸稈一體化兩相厭氧發酵工藝技術”的主要創新點首先在預處理技術上———它是在秸稈發酵前的預處理過程中引入畜牧業的青貯技術,既解決了秸稈的保存及消化問題,又能促進其后期發酵;在進料方式上,該技術通過優化設計飼料行業敞開式的氣動輸送設備,實現了大粒徑物料的密閉輸送;“秸稈一體化兩相厭氧發酵工藝技術”的“厭氧消化反應器”結構也是創新點———它在同一發酵罐中將產酸和產甲烷分開在不同區域,使產酸和產甲烷的菌種分別達到最佳的發酵效果,增強了不同菌種間的互補和協同作用,提高了產氣效率;此后又將沼液回流至集料池與進料混合,實現了物料的多次接種,進一步提高了產氣效率。另外,該工藝產生的液態消化物由系統內部循環利用,無沼液外排,沼渣含水率低,不需脫水即可做肥料使用,有效地解決了產氣后大量沼渣沼液的運輸難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