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_亚洲深夜福利在线观看_日韩高清三区_桃色av一区二区

您好,歡迎來到綠色節能環保網 [請登錄] [免費注冊]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新聞 > 今日焦點 » 正文

如何讓大數據成為環保部門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發布時間:2016-12-15 來源:環境經濟雜志

大數據是以容量大、類型多、存取速度快、應用價值高為主要特征的數據集合,正快速發展為對數量巨大、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和關聯分析,從中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
大數據是以容量大、類型多、存取速度快、應用價值高為主要特征的數據集合,正快速發展為對數量巨大、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和關聯分析,從中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服務業態。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數據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推進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聯網共享,開展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

今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動態,要把建好用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這項基礎工作做好”。李克強總理強調,要在環保等重點領域引入大數據監管,主動查究違法違規行為。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4次會議強調,要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推進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聯網共享,開展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分析,實現生態環境監測和監管有效聯動。

《國務院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推動政府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互聯共享,促進大數據在各行業創新應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政府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推動簡政放權和政府職能轉變;構建“互聯網+”綠色生態,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要求,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已成為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要加強生態環境大數據綜合應用和集成分析,為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國家生態環境大數據總體架構為“一個機制、兩套體系、三個平臺”。一個機制即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工作機制,兩套體系即組織保障和標準規范體系、統一運維和信息安全體系,三個平臺即大數據環保云平臺、大數據管理平臺和大數據應用平臺。通過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和應用,實現生態環境綜合決策科學化,實現生態環境監管精準化,實現生態環境公共服務便民化。

信息化要著力解決好“誰來提供數據,誰來傳輸和儲存數據,誰來應用數據,誰來保障數據安全”等問題。在基層環保部門,環境信息化應用還比較滯后,處于初始階段,目前大數據建設運行工作中基礎設施和系統建設分散、資訊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低、綜合支持和公眾服務能力不強的問題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建設生態環保大數據來推動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就基層環保信息化建設而言,適應環境監管需求,至少還有五個方面的問題亟須解決。

上下聯動解決信息“斷裂帶”問題

在今年中國大數據產業峰會暨中國電子商務創新發展峰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強調,要通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積極培育發展大數據等信息網絡產業。依靠改革推動發展,這方面需要市場主導,政府也大有可為。要打破“信息孤島”和“數據煙囪”,推動政府信息共享,提升政府效能,讓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更方便。除涉及國家安全、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以外的數據,都應向社會開放。

2014年,中央和地方共投資4.36億元,在177個城市、552個國控監測點位完成了第三階段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能力建設,提前一年完成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工作,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全覆蓋,建成了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空氣質量監測網。

自2015年1月1日起,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1436個監測點位全部具備新標準監測能力并實時發布6項指標監測數據和AQI值,初步建成了空氣質量監測預報預警體系。

目前,市級環境信息化建設較快。西部某市環境保護局已建成信息系統分別與企業、省級環保部門、環境保護部聯網,實現了國控重點污染源、環境空氣質量適時發布。但是,由于環保投入不足,這些信息系統與縣區環保部門之間往往缺乏載體,沒有聯網運行。比如,視頻會議系統、機動車尾氣監控系統止于市級,與縣區環境保護局、企業還處于“斷裂帶”,造成資源浪費,增加了行政運行成本。

因此,“十三五”期間,縣區環境保護局要積極爭取加大投入,努力建成國家—省—市—縣區四級環境信息化體系,破解“斷裂帶”問題,實現信息“直通車”。

建立統一的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自然生態等要素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實現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數據有效集成、互聯共享,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環境數據支撐。

全面打造監控、監視和控制三位一體的監控量化管理體系,實現排污單位環境行政審批、排污許可、污染物排放、排污收費、環境違法處罰等主要信息的實時互通共享和查詢。同時,有建設任務的縣區環境保護局要加快進度,抓緊推進項目建設,必須在規定的時間節點完成建設任務。

整合資源解決信息“孤島”問題

目前,基層環保部門信息化存在多頭建設問題,比如“12369”環境投訴舉報系統、移動執法系統屬于環境監察系統投資建設和管理,環境質量監測系統屬于環境監測系統投資建設管理,機動車尾氣監控系統屬于污染物總量減排科室管理等。這種建設投入多渠道、軟件開發多來源、數據應用多部門的現狀亟待改變。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最高人民法院、中國人民銀行等44部委聯合簽署了《關于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備忘錄共提出55項懲戒措施,分為8大類,包括對失信被執行人設立金融類機構的限制措施、從事民商事行為的限制措施、行業準入的限制措施、擔任重要職務的限制措施等。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還與農業部、交通運輸部、中國證監會、公安部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中心、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中國銀聯、全國工商聯、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人民網、百度、騰訊、京東等開展合作,在相關領域對失信被執行人進行信用懲戒。

基于大數據支撐進行建設的信用體系,對個人而言,不再單純地用于金融經濟活動中,而將成為“人品指標”普遍運用于升學、招聘、升職、社保等;對企業而言,除了提供最基礎的征信報告以供其向銀行貸款,還將全方位對其在環保、質量、安全等方面的行為做出信用評級;對政府而言,不僅是對政府行政透明化的監督,更讓政府通過新標準的數據監測和規律挖掘,有了預警防范的能力,可有效減少社會危機發生的不確定性,增強風險預警能力。

“十三五”期間,要在“數字環保”的架構下整合應用系統資源,對各類業務應用系統進行連接整合,建立內網統一門戶管理和信息服務,推進政務協同,建好用好一套完整的、功能齊備的環保綜合辦公系統,實現行業內各部門間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實現統一網絡平臺,統一數據交換,統一安全運維,避免重復建設。

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逐步建立覆蓋各級環境監察機構的基礎數據庫,加快建設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真正讓環境數據“活”起來,實現多方信息資源共享,節約數據采集成本,提升數據資源價值。

互動參與解決“服務型機關”建設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目前,我國有7億網民,網絡已成為群眾意見表達的最大平臺、熱點難點問題的集散地。

環境保護電子政務作為環境信息化的重要領域之一,承擔著環境保護公共服務的重要職能。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當這些新技術運用于企業的監管后,系統會把收集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直觀地判斷出企業排放是否達標。點開云平臺地圖,點擊關鍵點數值,還可以看到一個企業一天排放濃度變化的統計曲線圖。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污染源企業的精準鎖定,有效管理污染源企業。

對企業污染的全程化與遠程化進行監管。要深入推進環境信息化建設,為推行電子政務創造更好條件。只有通過深入推進環境信息化建設,實現環境信息采集、傳輸和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才能從大量繁雜的信息中發現趨勢、把握重點,使環境管理決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提高環境管理決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動各類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市場監管,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格局,實現“人在干、數在轉、云在算”。利用大數據等技術為民謀利、解民所憂,促進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務體系。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規定了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強調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統一基礎設施建設,集中管理數據資源,推動系統整合互聯和數據開放共享,促進業務協同,完善制度標準和數據安全體系,通過五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大數據應用平臺、管理平臺和大數據環保云平臺架構,實現生態環境綜合決策科學化、監管精準化、公共服務便民化,推動數據資源全面整合共享。

同時,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對我們每個環保干部來說,不僅要經常到網上看看,“潛”到網民中去,了解群眾所思所愿,而且要及時“發聲”,多和網民聊聊,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在與群眾互動中釋疑解惑。要掌握使用互聯網的基本技能、網絡特點、上網技巧和網言網語,多借助網絡問政、問計、問需于網民。

以“互聯網+”解決創新環保“新思維”問題

“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當前,新媒體已經成為環境保護的重要推動力量。要通過互聯網和新媒體,不僅讓公眾知道環保部門做了什么,也要讓環保部門了解公眾需要什么。

“十三五”期間,市、縣區一級環保部門應全部健全完善官方網站,開通微博和微信賬號,推廣手機APP應用程序,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環保理念和法治觀念。

要以服務環境監管為中心,切實加強環境監測、污染監控、生態保護、核安全與輻射、環境應急、環境統計等環境管理核心業務領域的信息化建設,以核心業務信息化帶動環境管理工作的現代化。

要以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等環境監管領域的信息化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環境信息化與環境管理業務的融合發展。環境領域是一個融合多種環境要素的領域,環境信息化建設應該統一運維,統一平臺登錄、統一平臺建設、統一建設標準。不僅要能夠及時提供空氣質量預報、霾預警、水質、水污染源實時監控數據,還要將污染企業及污染物標注出來,供公眾隨時分享到社交平臺,為環保部門督促排污企業整改提供依據,形成政府、公眾和企業的良性互動,形成“千里眼”、“順風耳”、“超視距”等監控新常態。

要逐步實現跨行業、跨地域、跨部門的信息聯動與資源共享,提升業務協同、數據共享、信息交換和數據綜合利用能力,形成環境監管合力。在線監管這種實時全程、在線遠程的監管模式,可以倒逼企業主動環境守法。利用污染源監控大數據,打造可視化、全程化、遠程化平臺,監管部門就能及時掌握企業的運行情況,公眾輿論也能借助互聯網對排污企業形成壓力,督促其有效治污。

健全機構解決“無專人專班”的問題

高素質的隊伍是信息化建設的保障。建立健全環境信息機構,是確保環境信息化工作正常開展、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組織保障。

目前,市級環境宣傳教育信息隊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專,逐步形成了一支穩定的專業技術隊伍。

“十三五”期間,要以環境信息機構標準化建設為抓手,從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經費保障、設備配置等四個方面抓好落實,努力建立健全市、縣區兩級環境信息機構。同時,要在優化結構、引進人才的同時,注重加強對現有人員的專業培訓,以適應信息化建設的需要。特別是縣區環保部門要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要落地見效。

要有不拘一格攬人才的境界、魄力和氣度,以實際能力為衡量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論文、不唯資歷,突出專業性、創新性、實用性,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人才選拔出來。要放手用才,讓“英雄有用武之地”,從政策、資金、技術等層面,為人才提供更多施展才華的發展機會、搭建更好創新創業的發展平臺。

環境信息化應用是環境信息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檢驗環境信息化項目績效的重要指標,是轉變環境管理方式、提高環保工作人員綜合素質的重要抓手。

要抓住系統性錄入和應用兩個重點,盡快走出信息化還停留在瀏覽網頁、查詢資料、傳輸文檔和信息等的初始階段,匯集管用的信息,推動信息資源有效合理的配置,加強信息技術在預警預測、應急處置、自動監控、網格化管理、電子政務、行政審批等方面的運用。此外,要及時向公眾公布環境質量數據,保證公眾的環境知情權。

(作者系四川省廣元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盟| 申扎县| 恭城| 湘阴县| 高要市| 镇巴县| 太原市| 雷山县| 密云县| 孝义市| 林周县| 旬邑县| 出国| 隆昌县| 石屏县| 黎平县| 五莲县| 淮阳县| 巴林左旗| 晴隆县| 壶关县| 新巴尔虎右旗| 新疆| 乐平市| 铅山县| 金川县| 承德县| 福鼎市| 滨海县| 博兴县| 茌平县| 保山市| 博湖县| 龙陵县| 黄平县| 哈尔滨市| 七台河市| 苍溪县| 寿阳县| 栖霞市| 塔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