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夕陽產業”的房地產價格都快漲瘋了,而傳說中的“朝陽產業”環保項目的報價卻只能一路下探。
近日,天津泰達環保有限公司預中標大連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發電二期工程BOT項目,23元/噸的價格創造了國內垃圾焚燒行業的第二低價。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告訴記者,低價競標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環保BOT項目已經再沒有機會溢價了。
與此同時,環境監管卻越來越嚴,如今這些低價中標的企業,運營時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未來2-3年,環保產業或許會“死掉一批企業”。
低價競標成常態
據了解,大連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發電二期工程BOT項目的總投資約為11.58億元,日處理生活垃圾2250噸。項目合作期限為27年,其中建設期2年,正式商業運營期25年。
2015年來,
垃圾處理領域屢次出現超低價中標事件。去年6月,新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報出48元/噸;8月,蚌埠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報價26.8元/噸;10月,高郵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報價26.5元/噸;12月,浙江紹興項目以18元/噸的報價再度刷新了行業底線。僅僅數月間,中標價從48元/噸驟降至18元/噸,降幅達到62%。
“垃圾處理費目前正在低位徘徊,利潤已經很薄了。”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發電分會秘書長郭云高向記者表示。
關于
垃圾發電項目的成本,根據E20研究院發布的《垃圾焚燒發電BOT項目成本測算及分析報告》顯示,在自有資金內部收益率為8%,垃圾焚燒熱值6500KJ/kg,建設投資為4.5億元的條件下,垃圾處理服務費單價約為65元/噸。若考慮應收賬款周轉期的財務成本,垃圾處理服務費初始單價將上浮至68元/噸。
不過,郭云高表示,垃圾發電企業的收入由“電價收入”和“垃圾處理費”兩大塊組成。以一家日處理能力500噸的企業為例,一年處理量約為16萬噸,電價收入=160000×(280×0.65+20×0.4)=3040萬元;垃圾處理費按照18元/噸計算,則為160000×18=288萬元。垃圾處理費只占總收入的8.66%左右,比例很低。
即便如此,低價中標的企業要想盈利,也需要加強管理,降低融資成本,縮短建設周期,實現規模效應,盡可能地降低成本。
薛濤表示,低價競標現在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因為政府方的預期已經降低。未來,流域治理、地下管廊等新生事物還有可能出現高收費的情況,而傳統的污水、垃圾處理等BOT項目已經再沒有機會溢價了。
濟邦咨詢公司副總經理李競一也表示,前段時間廈門有一個綜合管廊項目,為了限制低價競標,推出了履約保證金制度。如果某一企業的報價低于平均報價一定程度,政府就要履約保證金,而且是現金、無息。即便如此也無法擋住投資人低價競標的熱情,最后中標企業繳納了4億元履約保證金,而該項目的投資額只有2億元。
“錢多項目少”
企業為什么要低價競標?薛濤感覺,很多是“拿了項目以后還有談的機會”,未來政策一旦變化,項目發生變動,企業就可以重新跟政府談,那時候就變成“一對一”了,企業就會比較主動。
“很多低價中標的,后面都會加個特許經營條件:今后新項目、新標準……必須調價。”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誰也不傻,不會一直虧本給別人服務。”
郭云高也表示,企業會和政府談一些邊界條件,總體算一個“大賬”。例如,政府如果要求企業必須對污水進行處理、循環使用,成本就會比較高;如果允許企業把污水通過管網排到污
水處理廠去,由它們處理,成本就能降低不少。
在他看來,低價競標成為常態,與地方政府的導向有很大關系。企業其實也不希望報低價,但政府作為招標主體的導向就是低價中標,使得整個行業被迫脅從,企業也很無奈。
明知道低價,企業為什么還參與?上述業內人士表示,“未上市的公司是為了上市,上了市的則是為了炒作。”
李競一向記者表示,如今大環境是“錢多項目少”,好的項目大家都會搶,你不做別人就去做了。
明年矛盾爆發?
不過,目前環保項目的外部條件已經發生變化。在今年7月的2016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告訴記者,當前環保部門的監管力度越來越嚴,環保企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做得不好不但收不到費,還有可能遭到懲罰。
例如,中國幾乎所有的垃圾發電廠中飛灰都沒有作為危險廢棄物處理,有的會做一點水泥固化,有的連水泥固化都沒做就埋掉了。過去大家都習以為常,但萬一哪天開始抓了,抓一個就足以讓企業“傾家蕩產”。
薛濤也表示,監管嚴了,同時低價還在持續,中間這段時間環保企業就會很難受,有些甚至會“死掉”。只有產生慘痛教訓的時候,下一階段的投標才會更理性,慢慢地不敢再報低價了。
“現在情況才剛剛開始,還沒有真正爆發,估計明年就該出現了。”他說。
文一波也表示:“在國外,垃圾處理費每噸要200歐元,而我們才20元人民幣。未來,中國的垃圾處理費一定會恢復正常,可能比國外便宜,但不會像現在這樣只有20元人民幣。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死掉一批企業,會有企業破產,然后大家覺得這樣搞不下去了,才會回到100塊錢、200塊錢。”
郭云高說,從市場競爭的角度看,具有規模和競爭優勢的企業通過降價讓利可以迫使沒有能力的企業不能進入或者被迫退出,促使行業的
凈化和進化,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正面意義。
而對于那些中小企業,薛濤建議,要么進行技術研發、更新換代,要么降低自己的制造成本,要么尋求轉型,只有這樣才能逃出被兼并的命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