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就14日哥本哈根大會上的“中國突圍”話題做了主題報道。評論員們的出發點都是對抗性的,認為:美歐大搞“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的戰術,將矛頭對準中國是大錯特錯,而中國陷入了必須“突圍”的狀態。其實,從軍事的角度講,如果談判雙方的矛盾達到了尖銳程度時,任何一方都應該考慮:如果矛盾不可調和,必然產生根本性對抗對峙時,怎么做?如何做?
據外國媒體報道,哥本哈根大會上還有展覽館,為各國用來展示、宣傳和新聞發布之用的。作為凡好事都能搶第一的美國,又搶了一個最好的展館位置,并且在開會的前一天,就將設計裝飾考究氣派的展館展示給了全世界,自然配備有漂亮的宣傳冊子、傳單等紙制文件,和專業人士的不斷講演傳播。在聲勢上美國又做到了盛氣凌人。
美歐表示對中國的碳減排將不予以資金上的支持。而中國官員表示: 中國減排不需要發達國家資助;中國沒有期望來自美國、英國(和其他國家)的資金流向中國。
美國除資金態度上的強硬外,在碳減排的承諾上,要求中國的承諾要具有國際約束力,并做到“可衡量、可報告、可核實”,必需的減排措施會得到執行。而要做到這種程度,我國的官員向亞非表示是不可實現的。
鑒于此,我們應審慎考慮: 如果哥本哈根大會的國際協議對我國不利,那么,我們將如何計劃、安排和實施經濟改革,以及直接影響到經濟方式、經濟模式轉變的政府機制改革。
如果國際協議對我國不利將直接影響到至少以下幾個方面:
1、基于碳減排的承諾及國際監督的壓力,很多耗能大的產業和企業都將難以生存,例如硅鈣合金的生產企業,就將被取消,在沒有新技術和新原料替代的情況下,這些企業的資產就會變成一堆破爛,包括大耗電量的老式舊電爐就會變成廢鐵,只能當做廢品賣掉; 破舊的生產作業架臺和工人宿舍也將被廢棄,老板和工人都將無事可做。
2、政府的政策措施都必須要透明化,因為政府需要定期向世界披露碳減排措施的實施情況,包括統計數據,這將對我國政府的工作能力是個極大的挑戰。政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服務型機制改革將勢在必行,但這尚需花大力氣對公務員進行系統的培訓。
3、企業碳減排和碳足跡的測算和信息披露越來越變得嚴格,這使本來競爭力很差的生產企業又將增加一大塊運營成本,將使很多企業真正成為無利可賺的血汗工廠。
4、使我國外貿出口的形勢更加嚴重,美歐豎立起來的低碳屏障,將大大增加我國目前出口產品的成本,而這些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根本不會在短時間內提升,這些產品能否真的在國內需求市場上找到出路?
5、基于我國在低碳領域的創新能力和技術能力的低下,在短時間內能否尋找到新的經濟點?沒有具有國際競爭力經濟增長點和競爭產業,如何解決因淘汰高耗能企業而又產生的新失業大軍?沒有新興的產業,又如何提高民眾的收入?沒有持續的和迅速增長的收入,又用什么來拉動內需?
這一系列必須思考的問題,不僅僅是政府和企業所焦慮的,更是媒體應該引導的。媒體的責任和功能就是應該站在最宏觀的角度和高度,啟發各群體、各階層、各職業的民眾,去思想、分析、判斷并提前計劃和安排。事后的敘事式表達不是媒體的本職。
現在中國更迫切需要更多有智慧的思考者。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