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設用地比例全國最高,深圳本地水資源缺乏,供水主要依靠調水……12月16日,在深圳政協四屆二十一次常委會議的專題議政環節,政協委員們對歷時9個月完成的《關于我市資源環境承載力問題》進行了一次集中展示和匯報。發言委員從國際視野與戰略高度,針對土地、交通、水資源、生態環境、海洋、能源、就業、人口等9個資源環境的主要載體和對象,作了深入考察與定量分析,提出了預測結果和解決路徑。
深圳市政協主席王順生在會上表示,《關于我市資源環境承載力問題》是深圳市委交由市政協完成的2009年度重大調研課題。市政協高度重視,組織有關力量進行了深入調研。下一步,深圳政協將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根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要求,繼續深化分析論證,進一步完善意見建議,力爭拿出有較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成果,為提高深圳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提供有益借鑒。
建設用地比例全國最高
在深圳市土地資源承載力課題組提交的《土地資源承載力匯報》中表明,2008年深圳市建設用地917平方公里,占陸域面積的46%,建設用地比例全國最高(北京只有20%,上海為30%,香港也只有24%)。建市三十年來,年均建設用地增長超過30平方公里。
另外,深圳的工礦倉儲用地比例偏高(31%),遠超出新加坡、紐約、倫敦、東京等城市不到10%的水平。在地均GDP上,深圳是4億元/平方公里,高于北京、上海,但與新加坡(18.4)、香港(14.3)仍有較大差距。
參與調查委員憂慮地表示,在考慮生態環境約束和現行法律法規的情況下,深圳市未來陸域地表生態控制線外新增建設用地極限潛力約142平方公里,即可由非建設用地轉用為建設用地的潛力。如果以往年年均十幾平方公里的速度消耗,在十年內即可消耗殆盡。
2015年和2020年水資源對于經濟承載狀況都將處于超載狀態
深圳市本地水資源缺乏,供水主要依靠境外調水。在李長興提交的《如何提高深圳水資源承載力》一文中,按2008年用水人口計算,深圳人均水資源量約為156立方米,而通過相關對比分析表明,深圳市2015年和2020年水資源對于經濟承載狀況都處于超載狀態,對于人口的承載狀況基本處于預警,接近危機狀態。
即使在低用水定額情景,水資源承載的GDP最大情況下,2015年和2020年的GDP為1.31萬億元和1.64萬億元,均達不到《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總體規劃》預測的1.5萬億元和2萬億元。
深圳市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李聽表示,課題對解決構建科學決策體系所需要依據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問題,提出了初步的戰略構想,下一步除了報告的修改整理,還要著眼于準備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建立動態數據庫。建立深圳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信息采集機制,對落實課題提出的各項措施十分重要。將進一步對所采集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信息查詢系統和文本文檔;根據指標體系及計量模型對數據結構的要求建立數據庫;二是建立預警仿真計量分析系統。通過模型分析和數據庫更新,使深圳資源環境承載力水平評價與研究工作定量化、常態化,對深圳資源環境承載力變化情況進行定期監控,及時發現問題并預警,充分發揮計量模型的仿真與模擬功能。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