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環保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熱詞。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地方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鐵腕治理。”廣大代表委員的建言獻策,更有許多完善環境治理法制機制、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的真知灼見。
兩會之外,浙江麗水市縉云縣的一位環保人士沈援朝近期也在網絡上走紅。從2008年到2010年,他持續投入近20萬元,在樟溪建了5個攔水壩,建了120多米的防洪堤,并清理了1公里多的垃圾河道。如今,樟溪水干凈清澈,兩岸植被茂盛,成了當地村民游泳玩水的好去處。
環保達人自當點贊。眾人拾柴火焰高,中國的環境問題,絕不只是環保部門的事,提高全民環保意識是必然之路。然而,同樣必須指出,改善環境也不可僅指望一兩位奔走吶喊的斗士、花錢費力的公益者。因為,環境是一種公共產品和服務,需要政府擔負起應有的責任;同時,環境問題解決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更決定了這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在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市場驅動作用,將環境保護作為一項產業來規劃和發展。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已成共識的今天,環保產業作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支柱,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期。這里說的環保產業,不僅是一群環保企業、一批環保產品、一次環保論壇,而是從體制、機制上徹底激發社會活力,運用市場規律,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將社會和市場的財力、智力投入到環保產業中。比如,環保產品的研發必然是高投入的,在稅收和研發經費上是不是能給予傾斜?又如,從成本上看,環保產品一定不占優勢,但其遠期效果更好,在政府采購時是不是可以列為優先采購目錄?當然,更重要的還是法制保障,只有全社會遵守環保的相關法律法規,環保產業才能有健康生長的空間,才不會被低價但高污染的競爭對手擊垮。
總之,環保要從公益事業走向經濟產業,不能只憑熱情,更要有改革的智慧。產業必須形成付出和回報的平衡,才能持久發展。環保會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又一駕馬車嗎?期待這一天盡快到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