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為因素被看成是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在第四屆中國能源戰略國際論壇上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李德水則表示,全球氣候變暖不能完全歸咎于人為造成,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應防止人為謀取經濟利益和戰略地位。
以下為演講全文:
近年來,人們對氣候變暖越來越關注,似乎成了僅次于由美國次貸銀發的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的熱門話題。引起當代全球變暖的原因在科學界有著長期的爭論,不外乎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何者為主的問題。當前的國際輿論,人為因素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似乎明顯占了上風。我認為,研究氣候變暖的原因還需以更大的視角和更深遠的眼光去觀察,不能單就人類活動論氣候變化,也不能就地球論地球,還要從宇宙空間或至少從太陽系的范圍進一步去探索。下面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天行有其道。天體的運行規律人們知之甚少。從人類觀察到的近百年來太陽周期平均黑子相對數變化曲線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和太陽活動水平在趨勢變化上,都與全球變暖趨勢相吻合。天文學家研究的成果還表明,九大行星地心會聚的力矩效應,還可使地球冬夏的公轉半徑和公轉速度發生改變,從而對氣候變遷發生重要影響。他們還計算出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顆巨星的力矩效應,在近千年來呈現出相對穩定的準60年周期變化。
在20世紀初的低溫期(1901年),地球冬至時的公轉半徑演唱了94萬公里,相當于把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拉遠了94萬公里;在30-40年代暖期,地球冬至時公轉半徑又縮短了76萬公里(1940年);在60-70年代相對變冷期,冬至公轉半徑又延長57萬公里(1960年)。這一個周期正好60年左右。我們的祖先早就把60年定為一個“甲子”,實在是通過長期觀察得出的科學規律。地球在公轉過程中,與太陽的角度變化就演義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最大溫差達攝氏幾十路之多,行星力矩小影霸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拉開或縮短幾十萬公里,地球上的氣候豈能不發生明顯變化?從黃河潼關水文站的歷史記載也可以看出,黃河從豐水到平水、枯水再到出現豐水,大體上也呈現出60年一個周期的規律。
二、地行有其常。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確實不能太多,卻也不是越少越好。從地球的發展史看,每一次大規模的造山運動都伴隨著強烈的巖漿活動。僅以中生代為例,每高達片《侏羅紀公園》播出后,人們都知道侏羅紀地球上恐龍極盛,但了解恐龍何時、何故滅絕者卻甚少,且說法不一。最簡單的道理就是恐龍失去了生存的條件。由于三迭紀末期發生的地殼運動,大陸上許多地區發生凹陷,形成內陸盆地,且多為淡水湖沉積。進入侏羅紀時氣候溫暖潮濕,植物繁茂,最適宜轟隆生活。
到侏羅紀末期出現了影響范圍很廣的重要造山運用—燕山運動,使巖層發生強烈的褶皺和斷裂,且伴隨著劇烈的巖漿活動和大 的火山噴發,地球上空籠罩著的二氧化碳和火山灰,恐龍等動物因缺氧和氣溫升高而消亡。侏羅紀延綿2005萬年,恐龍生存的歷史也算是相當久遠的。這次造山運動在我國東部表現尤為強烈,叫做“東南地臺大斷裂”(這與《紅樓夢》第一回說的“東南地陷,女媧補天”有點巧合,而且一直延續到中生代白堊紀的末期,地質學上又稱之為太平洋構造旋回。那么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后來到哪里去了呢。一是被地面上和海水中的CAO吸收生成CACO3,這就是石灰鹽大量聲稱的地質年代之一,二是被植物的光和作用吸收了。一個地質年代往往以幾百萬、幾千萬年計。
經過長期演變,又出現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太少的情況。這就使地球的溫室效應大為減弱。其后果是地球表面白天吸收的太陽熱量,到頁里就迅即向太空釋放。導致晝夜溫差極大。這正如塑料大棚的頂蓋被掀掉了一樣,大氣中留不住太陽能,氣候就慢慢變冷,地球也慢慢變冷,有資料顯示,在那個年代出現了江河斷流,全球海洋平均結冰20米厚的冰雪世界。及至第三紀中期世界上再次發生強烈造山運動即喜馬拉雅運動,地球才又重現變暖,地球是偉大的,她整個養育了整個人類和萬物生靈;人類是幸運的,正好生存在地球運動相對穩定又最適合生存的地質年代。地球也是天體中的一個星球,天行健,地球的運動也是絕對的,她在運動中發生任何微妙的變化都會給氣候帶來明顯影響。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