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對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的加大,房地產市場的差異化和高品質愈加成為在競爭中取勝的重要因素。而綠色地產、低碳地產是房地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所倡導的節能、環保、低碳的開發建設理念,及其相應的技術,已經成為房地產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綠色建筑的發展對于綠色地產產業鏈而言,既是機遇更是挑戰。如今,全面邁向綠色低碳時代的集結號已吹響,但綠色建筑是否真的到了大面積推廣的時候?房地產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
為此,中國房地產報于2011年8月25日舉行的第三屆中國房地產工程采購創新大會上正式啟動了“中國綠色地產發展現狀與前景大型調研”,并于2011年年底在深圳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住交會上發布了《中國綠色地產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報告2012》。
為了做好這個歷時3年的調研活動,中國房地產報社專門成立了綠色地產研究中心,將該調研活動系統地、可持續地進行下去。
為了將調研成果與業內一起分享,本報從本期開始,在周四刊上設置一個綠色地產研究專版,將對中國綠色建筑的市場現狀、存在問題、技術流派、宏觀政策、發展趨勢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梳理,并結合此前調研得出的成果,展開系列報道,希望將行業發展的真實狀態和面臨的問題呈現出來,并一起探索應采取怎樣的理性突圍方式,以指引中國綠色建筑的正確發展方向。
綠色建筑從示范到快速發展之路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逐步成為發達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在此理念的引領下,綠色建筑的概念開始廣泛深入到城市建設的各個環節:規劃、設計、建造、運營、管理,以及翻新等建筑整個生命周期相關的各個領域。
我國建筑業的綠色實踐起步相對發達國家較晚,在2005年以前,建筑業,尤其是房地產業在可持續發展觀念方面,受歐美各種思潮的影響,產生了多種不同技術路線,不同建筑性能表現的“節能建筑”、“綠色建筑”,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這些先行者起到了很好的市場啟蒙作用,培養了一批節能建筑和綠色建筑領域的基礎人才。
中國特色的綠色建筑理念
在中國,對綠色建筑人文理念的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趙安啟教授為代表,經過我國多年在綠色建筑領域的實踐,專家們凝煉出32個字總結出綠色建筑基本理念,即“天人和諧、持續發展;安全健康、經濟適用;地域適應、節約高效;以人為本、詩意安居”。這也可以看成中國特色的綠色建筑理念的正式表達。
在當前的綠色建筑開發熱潮中,有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綠色建筑是高成本、高標準、高技術的產物”。如果綠色建筑是這樣“三高”產物,顯然不符合其“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平衡”的基本原則。在本次調研中,所有參與者,均沒有人認為“高科技”、“高價格”是綠色建筑應有的特征,所以可以認為這種觀點只是暫時的,少數的,并不能代表主流。
經過多年的綠色建筑實踐,尤其是學術界的良好引導,部分先行開發商的經驗總結,業界逐步認識到“天人合一,和諧共生”是我國綠色建筑理念的核心,是有別于國際上其他評估體系、技術體系的靈魂所在。
“深綠”到“淺綠”的轉變
對于我國綠色建筑當前所處發展階段的判斷,專家群體的分歧較大:絕大多數的國內專家認為我國的綠色建筑處于“從示范到快速發展的過渡期”,其中青年專家持這一觀點的占53%,資深專家占74%;而國外專家認為中國的綠色建筑發展依然處于萌芽期的占到34%,只有22%認為是處于過渡期,這與我們自己的判斷有一定的差距。
這一調研結果說明,其他國家對我國建筑業正在推進的綠色轉型工作了解不多,調研中大部分國外專家表示沒聽說過中國的綠標。
有36%的開發商也認為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處于“萌芽期”和“從示范到快速發展的過渡期”,另有22%的開發商認為我們依然處于“示范期”。大多數(46%)的部品供應商認為我國的綠色建筑依然處于萌芽期,這與專家和開發商的看法都不盡相同。該數字表明,開發商和廠商對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認知程度,并不如專家們認為的那么樂觀。
另一方面,從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公室申報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項目情況來看,一二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的申報比例在逐漸增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參與對象逐漸從起初的僅有高端示范性質的項目參與,過渡到大眾參與的、比一般建筑稍好的綠色建筑項目,這一從個別“深綠”到廣泛“淺綠”的轉變與上述專家們的判斷是一致的。當綠色建筑的理念更廣泛地為公眾所接受,綠色建筑的技術產品研究更加深入細化時,“淺綠”也將在因地制宜的原則下逐漸轉為“深綠”,我國的綠色建筑事業也將得以健康的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