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這句著名的開篇語,同樣適用于當前中國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大背景。
當前,中國經濟列車正駛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這意味著,未來數年,中國許多產業將成為資本追捧的熱點;但硬幣的另一面,在全球步入低碳時代的背景下,低碳革命也對中國產業提出了“綠色”發展的新考量。
來自時代的挑戰
據海關部門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外貿出口15779億美元,增長31.3%。中國繼2009年后,再次捍衛了世界第一出口國的地位。分析者指出,中國2010年的GDP增速能夠保持10%以上,出口給力不少。
自改革開放以后,出口型經濟就極大地推動著中國經濟發展。但凡事有利也有弊。中國在分享出口型經濟巨大紅利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種代價既包括環境污染、資源浪費,也包括了中國要承受越來越大的國際壓力。
在此前的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政府已向世界做出了“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減排承諾。這對于僅僅進入工業化進程中段的國家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
“我們也可以把減排承諾看作一次機遇。”環境保護部科技委員會委員、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夏堃堡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低碳經濟已成未來的發展趨勢,未來產業經濟競爭很可能是低碳的競爭,誰能超前做出部署,就將在未來經濟競爭中贏得先機。
“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競爭和利益格局調整的主戰場,中國必須加快制造業結構的調整。”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指出,中國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中國很多“高污染、高消耗、高投入”的制造業企業正處于“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
此外,令業界擔憂的是,債務纏身使得接下來歐美發達國家的日子仍不好過,在這種情形下,歐美國家一意孤行征收“碳關稅”的可能性很大。“所謂碳關稅指的是對高耗能產品進口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對中國而言,此類關稅將是一個災難,甚至可能引發貿易戰。一旦開征,‘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的競爭優勢會消失,對國內能耗成本占比比較大的低端制造企業產生前所未有的沖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騰飛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征收碳關稅堂而皇之的說法肯定是為了應對氣候問題,但是有沒有貿易保護主義之嫌也是見仁見智的。
“中國喘息的機會不多了,能不能邁過這個‘坎兒’將決定未來成敗。”分析者們表示,碳關稅的到來也將倒逼中國產業“闖關”。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