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一個是最大的發(fā)達國家,一個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市場潛力之巨大,足以讓清潔能源新技術走向成熟。
首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7月28日在華盛頓閉幕,中美達成的一項重要成果,是中美兩國加強在氣候變化、能源和環(huán)境方面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除此之外,兩國的對話在其他廣泛領域并未能達成新協(xié)議。
奧巴馬上臺后,氣候變化相關問題迅速成為中美關系的焦點,特別是在今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這個背景下。從年初至今,已有多位美國高官訪華,來訪的首要議題都定為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合作。這次諒解備忘錄的簽署,無疑把中美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合作的議題向前推進了一步。
致力于哥本哈根會議
“從簽署備忘錄可以看出氣候變化這個議題在中美關系中的重要性。”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楊愛倫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中美兩國在很努力地對話,但是目前距離哥本哈根會議僅有100多天,對于什么是好的哥本哈根協(xié)議并沒有共識。
7月29日,在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閉幕后,美國參議院重量級議員克里(John Kerry)在美國記者俱樂部演講時也表示,“這份協(xié)議沒有對解決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制定出路線圖和時間表。”克里現在是參議院實權在握的外交委員會主席,也是推動參議院清潔能源立法的關鍵議員之一。他的責任是協(xié)調美國和其他國家在減排問題上的立場,中國工作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今年6月,克里曾訪問中國。據克里透露,目前中美在減排指標、資金技術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一攬子問題上,立場差距仍然很大。
對于奧巴馬來說,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化大會意義重大,因為該會議是奧巴馬政府新能源戰(zhàn)略的組成部分。對內,直接關系到美國能否使新能源產業(y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引擎;對外,則是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能否改善美國形象,并取得領導權。
楊愛倫認為,即使哥本哈根會議對美國很重要,“但要求美國拿出資金和技術來幫助被更多地視為其競爭對手的中國,美國民眾恐怕很難接受。”美國民眾更愿意幫助貧窮的國家,例如一些非洲國家或太平洋島國,他們很少有碳排放,卻需要承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后果。
“哥本哈根會議上,美國很可能會要求修改碳市場規(guī)則。”楊愛倫說,小規(guī)模的清潔發(fā)展機制(CDM)項目,今后很可能會弱化,“因為其效果不確定,美國很有可能支持針對發(fā)展中國家某些行業(yè)的減排項目。”
日前,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中美雙方對在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合作前景表示樂觀。他說,雙方在節(jié)能、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適應氣候變化等領域有廣泛的合作潛力,并愿意通過創(chuàng)新機制推動雙邊務實的合作。“兩國愿進一步加強政策對話和協(xié)調,共同致力于哥本哈根會議取得積極成果。”
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副主任李政告訴本報記者,“發(fā)展中國家不是拒絕強制性減排,而是發(fā)展中國家目前還處于工業(yè)化階段,相應二氧化碳的排放還會增長,要求發(fā)展中國家在吃飯穿衣都難的情況下減排,不太現實。”
“除去中美間在減排目標上的巨大分歧,中美合作還是有成功的可能。”李政認為,中美兩國,一個是最大的發(fā)達國家,一個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市場潛力之巨大,足以讓新技術走向成熟。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