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2009年即將過去,回首這一年,我們不難發現,國際金融危機給國際能源市場帶來了巨大挑戰,也給不同能源國家提供了發展機遇。在這一年里,國際能源市場的變化值得人們回味。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油價在今年第一季度陷入谷底,但在今年2月底、3月初,當全球經濟復蘇形勢尚不明朗時,國際石油市場就率先走上了復蘇之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一攬子石油平均價格在經歷了今年2月18日38.14美元/桶的拐點后一路上揚,截至11月底,油價已經升高到80美元/桶左右,較年初油價水平翻了一番。
根據國際能源署最新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報告》,受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影響,今年全球能源消費可能出現1981年以來的首次下降。目前全球每年能源投資總額大約是3500億美元,但與2008年相比,2009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氣上游產業的投資預算縮減了19%。在這一年中,全球能源國家都經歷了不同的發展境遇。
產油國
資產在縮水
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科威特等都是中東主要產油國,從去年開始,這些昔日富得“流油”的國家開始面臨原油需求下降和油價暴跌帶來的嚴重沖擊。報告表明,油價每桶下跌1美元,阿拉伯國家的年石油收入就會減少40億美元以上。當油價大幅下挫,政府財政就出現大規模赤字。石油收入減少還造成石油行業基礎設施方面投資不足。以沙特為例,其投資缺口高達4000億美元。
今年1月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已經翻了一番,但是石油生產國的日子并沒有好。不僅債務纏身的迪拜如此,就連富得流油的科威特股市也同樣走低。為什么?《金融時報》指出,巨大的石油稟賦遠不是全球經濟衰退時期的保護傘。
今年第三季度,委內瑞拉結束了連續22個季度的增長,陷入衰退。與此同時,經濟走上下坡路的墨西哥,已經針對油價降至每桶57美元之下的情況,對其明年全部的石油出口進行了對沖。
莫非這就是“資源詛咒”——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會在其他方面失去競爭力?
今年全球能源使用量將出現1981年以來的首次下降。這很令人擔心,因為這一切對明年全球經濟增長可能是一個暗示。
伊拉克
石油的盛宴
對于伊拉克而言,2009年進入世界視線的除了不間斷的爆炸聲,還有一場關于石油的盛宴——自伊拉克30多年前對石油業實行國有化以來,政府首次計劃向海外企業拍賣石油合同。
伊拉克是世界原油供應能力最大的國家之一,探明儲量高達1150億桶。盡管目前伊拉克存在安全風險,但全球石油巨頭仍對進入伊拉克充滿熱情。伊拉克的勘探程度較低,為大公司提供了相對容易利用的增長來源。有些人宣稱伊拉克對外開放油田是繼2000年在里海發現卡什干大油田以來最重要的事件。
35家公司有資格進入今年6月29日的拍賣會,包括埃克森美孚、荷蘭皇家殼牌、意大利埃尼公司、俄羅斯Lukoil和中國的中石化。拍賣的6個油田據信共有430多億桶的儲量。外國公司不會獲得最有價值的部分——油田的股份,但會獲得原油開發收入。
由于伊拉克的許多石油相對容易開采,石油專家估計伊拉克的勘探和開發成本約為每桶1.5至2.25美元,加拿大則為20美元。
伊拉克這項計劃受到多方面的指責,一方面油價下滑已經導致預算危機,與此同時,一些伊拉克人擔心拍賣可能令外國人獲得太多伊拉克的石油資源。
但是2009年伊拉克還是成功進行了兩輪拍賣。在第一輪中,中石油與英國石油獲得伊拉克魯邁拉油田開發權;在12月的第二輪拍賣中,由中石油、法國道達爾及馬來西亞石油公司組成的集團贏得估計原油儲量約41億桶的哈爾法亞油田的開發服務權。
分析表示,伊拉克希望外國公司幫助該國重振受戰爭以及制裁而受到沖擊的石油開發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