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處于新一輪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工業的增長、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特別是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對能源需求更加迫切。據披露,目前我國能源消耗總量已在世界排名第二,其中建筑建造及建材生產直接消耗能源占總能耗的50%,能源的匱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于是,在“十一五”規劃中,建筑節能成為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日前舉辦的“中德建筑節能高層論壇”上,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有關人士明確表示,必須將節能目標與建筑行為、技術形成有效的對接,我國節能技術的最大問題在于產品單一且技術不成體系,而德國在此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加強與國際的交流與合作,把新的節能技術體系與產品體系引入并加以利用,是實現我國當前緊迫的節能任務的最有效途徑。”而在此次論壇中,業界人士均對被邀請參會的多家德國公司的節能技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熱電聯產系統創造能源利用高效率
作為1994年就進入中國市場的德國瑞好公司駐京首席代表,孔容對中國的建筑節能有著深刻的研究。他指出,目前中國建筑節能最關鍵的問題不在于如何限制能源的使用,而在于如何高效地利用能源。而他近期所研究的熱電聯產系統恰恰在此方面有著很大的突破。
與傳統的熱電站相比,熱電聯產系統的能源使用效率要大得多。孔容舉例說,如果將能源輸入作為100%來衡量,熱電聯產系統的產熱達到44.5%,產電將達到41.3%,而僅有11.6%的能源被釋放、浪費掉。他同時提到,熱電聯產系統在產電的同時還將附帶產生熱能,這在冬季可用來供暖,并且由于系統增加了一些附屬設備,甚至在夏季可將熱能進行制冷轉化。
根據記者了解,熱電聯產系統的使用壽命可以達到15年,是一種集成的設備,進而可以放在建筑物的地下室里,并且它所依靠的不光是天然氣,同時類似各種沼氣,如生物、垃圾掩埋法及污水處理所產生的沼氣都可成為供給的能源。由于使用條件限制的大大降低,這種系統可以廣泛應用于各種建筑領域。
而更為有利的是,這種熱電聯產系統在提高熱、電能產出率的同時,還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對城市環境帶來利好。“節能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能源的緊缺,更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而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量的增多,正在破壞這種和諧,人類的生存受到極大的威脅”,孔容先生如此闡述。
外保溫系統打造被動性節能住宅
在節能住宅市場上,國際公認技術水準最高的無疑是近幾年出現的被動性節能住宅,它的概念是放棄主動供暖設備而利用被動措施來獲取熱量。德國STO上海公司產品總監莊偉先生認為,這種住宅有一個非常強烈的先決條件,即要求外保溫系統非常嚴密,平均傳熱系數要達到0.15以下。“外保溫系統對于幾乎所有建筑的節能都有極大的意義,就好像給建筑穿上了一件保暖外衣”,莊偉如此比喻。
毫無疑問的是,在整個建筑物的外圍護結構里面,外墻及窗戶在熱能流失方面所占比重極大,所以近年來加強外圍護結構的節能措施顯得尤為重要。莊偉表示,外圍護保溫性能最關鍵的一個因素是外圍護結構的材質,“材質的導熱系數越低,外圍護的保溫性能也越好,熱能的流失也就越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