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環保重拳”頻出,各地污染企業屢遭重擊。然而,在一片喊打聲中,往往有漏網之魚,“舞照跳,馬照跑”,活得有滋有味。這種現象并非個例,在打擊小化工、小造紙、小水泥等“五小”行業中都出現過。
前不久,因為多起“血鉛超標”事件,國內80%以上的鉛酸電池企業被關閉。按理說,市場會因此嚴重缺貨甚至斷貨。然而,不少業內人士反映,出口產品不見少多少,市場產品不見缺多少。幾家業內龍頭企業也表示,訂單與往常相比沒多大變化。
這就奇怪了,大部分企業在短期內被關閉,剩下的少數企業增產不多,卻沒有出現嚴重供應缺口,原因何在?顯然,“補缺”產品不會無中生有,還有“化外企業”在勤奮工作。
在此次鉛酸電池治理中,我國東部某鉛酸電池生產集中地的一位小企業主,曾在酒足飯飽后向朋友報喜:生意好得不得了,真是老天長眼啊!這種另類的“轉危為機”,令人感到疑惑。
當地人士解釋,其實這家企業沒有安裝環保設施,屬于被關停的污染企業,此前的生意一直不太好。但執法人員留了一手,沒有拆除給企業供電的變壓器。業主也非常“善解人意”:白天睡大覺,晚上加油干。執法人員睜只眼、閉只眼,巧妙地撇清了責任:“我不讓他干,可他偏要干,出事不賴我!”
對執法人員缺乏監督,會讓污染企業鉆空子。看來,環保這條“高壓線”被人做了手腳,把高壓變成了低壓,能把人電麻,卻電不死。
除了“唱雙簧”,也有一些污染企業“玩多贏”。它們在本地被關閉后,避實就虛,逃到“三不管”的偏遠山區或各省、市、縣交界處,或者讓當地鄉鎮干部入股,或者給當地百姓分紅,實行“利益均沾”,讓人們閉嘴。這種變相的污染轉移,也會造成惡劣影響。
把污染企業打跑,相關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自掃門前雪”沒有錯,但是“不管別人瓦上霜”,也不能說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另一方面,也說明一些地方有環保死角,亟需建立區域聯動的環保執法機制。否則,“治污”就成了“散污”。
從“關停并轉”到“集中治污”,也有一些問題。一些地方政府把污染小企業集中一處,安裝共享的環保設施,但這些設備往往在檢查時及時開啟,檢查人員走后立馬關閉。如果從行政監管的角度看,人們常常會責怪檢查人員不能盡責。如果從環境成本的角度看,即便是集中治污,這些企業也無力承擔。以鉛酸電池行業為例,安裝環保設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對于龍頭企業來說,要占企業成本的5%左右,而對于大多數小企業來說,要占40%以上,即使集中治污,成本也降不了幾個百分點。
要杜絕治污過程中的“跑冒滴漏”現象,不僅要取締無證無照企業和未經環保審批的企業,對于環保成本高昂的某些行業的污染小企業,靠改變治污方式來引導行不通,靠市場化的自然淘汰也行不通,只有靠行政手段堅決關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