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中國社科院近日發布我國首份《中國省域環境競爭力發展報告(2005~2009)》綠皮書,山東、廣東、江蘇、浙江、北京、河北、福建、四川、河南、云南位列中國內地31個省級行政區環境競爭力前十名。西部地區云南環境競爭力首次排到全國第10位,比2005~2008年的排名上升了3位,排在最末位的是寧夏。其中,全國省域資源環境競爭力排名顯示:云南、西藏、四川居前三名。
資源環境競爭力強,意味著這一地區的生存環境、空氣質量、綠化面積等處于領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并沒有被破壞,沒有被“經濟化車輪”碾碎。說得再透徹一點,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始終沒有忘記生態責任和環保責任,仍然為子孫后代看護好、留下了青山綠水,難能可貴。
環境競爭力好的地區,能夠將生態發展和環境支撐放到重要位置,注重用生態文化提高和改善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強化生態責任。依靠保護環境實現綠色發展,這才是真正的社會進步。因為群眾得到了真正的精神幸福和宜居環境。
現在,幸福指數這個詞語非常流行,很多地方政府都將它納入了政府規劃,這當然好。可幸福指數雖是一個主觀感受,也對生存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幸福的環境肯定是鳥語花香、優雅醉人的,幸福的人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也肯定非常宜居、溫馨。在烏煙瘴氣、污水橫流的環境中,群眾的幸福指數能得到真正提高嗎?一定不能。所以,群眾幸福不幸福,不能光看收入,那只是一個指標,更要看包括環境在內的綜合指標。地方政府提出幸福指標后,可不能忽視環境競爭力的提高。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