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陽(北京)新能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掛牌不到一年時間,今年定向增發融資超過1億元,現在又考慮向創業板進軍。該公司董事長薛黎明對融資的態度很明確:“中海陽未來要專注于光熱電站建設,上創業板是想為光熱發電的研發和后續產業化募集資金,大約需要8億-10億元。”
中海陽成立于2005年,公司沒有能夠搭上光伏行業的“第一班車”,但希望能成為光熱發電領域的“頭馬”。從光伏轉型到光熱,薛黎明已經對公司的未來做了明確規劃。
與國內已經如火如荼的光伏產業相比,光熱發電產業還處于蓄勢待發的狀態。
光伏發電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直接將光能轉化為電能,因而存在能源密度不高、發電不連續、不可調度、上網難等問題;光熱發電則通過集熱技術將太陽能聚集起來,驅動汽輪機發電,其后端的汽輪機、發電機基本與火力發電兼容,發電的質量與火電類似,穩定且可調度。學火電出身的薛黎明認為,這些特性使得光熱發電可以擺脫其它新能源發電只能作為輔助能源的命運,有望成為未來的主導能源。
美國環境事務部已將光熱發電電站定作基礎負荷電站,加州規劃到2030年光熱發電占可再生能源的40%;歐洲則啟動了名為Desertec的沙漠發電項目,擬投資4000億歐元在非洲北部建立太陽能發電站,預計到2050年光熱發電供應全歐洲15%的電力;亞洲各國包括日本、中國、韓國、印度、蒙古等,也在醞釀計劃,擬在亞洲荒漠建立大規模的光熱發電項目。
內蒙古50MW光熱發電特許權項目招標,被業界看作是啟動國內光熱發電市場的標志性事件,但招標一再延遲,不禁令許多希望涉足這一領域的國內企業家們心里打鼓:扶持發展光熱發電的政策難道有變?
政策還有未知數,薛黎明卻很坦然,他看好的是這個行業宏大的發展前景。“不同的政策、不同的技術對光熱發電拓展的速度和進程有一定影響,但絕對無法阻擋它成為未來主要能量來源。”薛黎明信心十足。
至于公司正在從事的光伏發電業務,薛黎明表示暫時不會放棄。“短期內首先穩定我們在國內光伏電站領域的市場份額,中期來看,我們要逐步擴大在國際光伏電站建設領域的影響力。因為國外光伏上網電價比較高,能帶來較好的投資回報。”而在光熱發電上,他們將采取“以光伏養光熱”的方式,逐漸完成企業發展方向的轉變。
光熱發電很多相關技術都還在實驗室研發和中試階段,行業成本降低依賴于發電規模不斷擴大,這也成為目前這個行業大規模商業化的最大障礙。薛黎明說,這是個技術、資金密集的新興產業,如果盲目投資,沖動涉足,沒有足夠的技術積累和資金支持,很可能成為“先烈”。
嗅覺敏銳的國內外資本已經“盯上”了這個行業。中海陽嘗試在短期內完成從普通企業到三板上市公司再到創業板上市公司的“三級跳”,其底氣就來自眾多投資者的關注。今年7月21日,中海陽公司以9元/股的價格定向增資1250萬股,共募得11250萬元,其中北京慧識金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上海昌瑞投資有限公司等6家投資機構出資7875萬元認購了875萬股。
薛黎明希望戰略投資者不僅有足夠的資金,還要對光熱發電有所了解,有一套完善的支撐架構和體系,尤其能對公司的國際業務進行支持和引導,提升企業的內部管理水平。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