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能源能否破解能源困局
對于清潔能源的未來,迪爾克·梅斯納表達了自己樂觀的想法,并對歐洲和中國寄予厚望,他說,歐洲和中國是風能和太陽能設備生產的世界市場領頭羊,這里存在著改變世界經濟的巨大革新和增長潛力,雙方可以在培訓工程師、為世界經濟研究可再生能源系統方面進行合作。
他認為,如果這種合作的規模足夠大,將表明歐洲和中國一同走上環境友好型經濟的道路,并對其他參與者具有強大的信號作用。
對此,美國企業研究所學者肯尼斯·格林博士表達了完全相反的觀點,他認為,包括核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和使用,成本過高,難以普及。他提出,控制能源成本的最好辦法,是確保有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并制定針對性很強的環境稅,來控制能源使用對外部環境造成的影響。
肯尼斯·格林說,某種能源的普及與淘汰,能源技術的發展與停滯,政府是難以左右的,歐洲綠色能源革命已經帶來一些負面結果,其中包括造成更多的失業,導致能源價格上漲。
他以西班牙為例解釋,每一兆瓦“綠色能源”的安裝就在其他經濟領域大約減少5.28個工作機會,每創造一個“綠色工作”機會的代價可能是導致2.2個其他就業機會的喪失。自2000年以來,西班牙已經花費了571138歐元(大約771000美元)用于創造“綠色工作”機會,其中在風能發電領域創造一個“綠色工作”機會所需要的投資(補貼)超過100萬歐元(相當于1350000美元)。
在意大利,用于創造一個“綠色工作”機會的資本投入如果轉而投向一般經濟領域,則可以創造接近5個的就業機會。
他補充說,風能和太陽能的使用已經導致德國的家用能源價格上漲了7.5%,并且導致丹麥的電力價格在歐盟諸國中居于最高的位置。
對于生物燃料這一新興清潔能源的前景,這位美國著名智庫的學者更是認為:這仍然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理由是沒有人能夠承擔這樣昂貴的成本。
他估計,生物燃料技術至少需要20年才能具有價格上的競爭力,而如果它們要取代常規燃料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同時,任何的生物燃料用農作物都將與食用農作物爭奪土地,并且會占用動物棲息地、公園、荒野生態地區等。“所以,所謂“新一代生物燃料”其實還根本談不上什么奇跡。”他說。
在德國宣布放棄核能之后一天,香港《文匯報》也刊發報道分析說,清潔能源并非解決能源問題的“萬靈藥”:足以發電的強風并非24小時存在;太陽能發電花費昂貴;生物質能(以動、植物材料取得能量)則意味著須大量砍伐樹木,同樣破壞環境。
對此,沙祖康對本刊記者說,人類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需要新能源,但是這需要資金和技術,而且要讓發展中國家從開發新能源中獲益,因此,國際合作是關鍵,發達國家要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必要的支持。□
(參與采寫:《瞭望》新聞周刊駐洛杉磯記者于大波報道員王曉群駐聯合國記者顧震球駐柏林記者焦宇文字統籌:《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李紹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