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多晶硅制造商保利協鑫近日表示,公司多晶硅單位生產成本隨著技術的革新持續下降,預計年底將達到30美元以下。而在今年一季度已降至每公斤約35美元的水平。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指出,2008年保利協鑫多晶硅單位生產成本大概在每公斤66美元的水平,2009年已經降至每公斤39.4美元,2010年一季度已降至每公斤約35美元的水平,年底則有望達到30美元以下。而正是由于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突出效果,保利協鑫一躍成為全球多晶硅行業的重要力量,甚至已經沖擊到行業原有的格局。
中投顧問最新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多晶硅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2010年一季度保利協鑫累計生產多晶硅3112噸,按年升約184.5%,毛利率維持在約30%的水平,與國內其他廠商相比,優勢較為明顯。而最新數據則顯示1-5月份保利協鑫產銷多晶硅5713 噸,較去年同期增長300%。
但這并非是目前國內多晶硅行業整體狀況的反映。恰恰相反,隨著產業低利潤時代的到來,再加上政府調控政策的影響,國內多數多晶硅企業的現狀甚至可以用步履維艱來形容。3月底,通威股份[7.59 -2.19%]2010年臨時股東大會決定公司退出多晶硅行業,重啟增發,將重心回歸飼料主業,便是這一現狀的直接反映。除此之外,一些小的多晶硅廠商目前的經營難以為繼,甚至已經在尋求買家。
而從近期來看,雖然受需求升溫以及主要消費地市場調降補助幅度的影響,自3月份以來,全球范圍內光伏產品價格持續上升,以太陽能電池價格為例,一季度全球范圍太陽能電池平均價格維持在1.3歐元/瓦左右,但至6月底這一價格在1.42美元/瓦,環比增幅接近7%。由此也帶動目前國內多晶硅現貨價格已從4月的410-415/公斤漲至425-445/噸。
姜謙認為,雖然市場趨勢持續看好,但未來光伏產品價格繼續上揚的可能性并不大。總體來看,目前國內多晶硅行業的兩極分化趨勢明顯,這同時也是行業整合期如期到來的表現。其實,早在2009年7月多晶硅生產大省四川一些企業已經出現間歇性停產現象,不過隨著下半年全球光伏市場的強勢復蘇,這一問題有所掩蓋。但畢竟由于核心技術缺失,國內多數多晶硅企業的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企業微利甚至出現虧損經營的狀況,短期或許可以承受,但若持續長久,企業就會不得不選擇退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