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中組部部長、中國浦東干部學院院長李源潮陪同下進入浦東干部學院報告廳。報告廳內氣氛活躍,人們對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領導新加坡經濟騰飛的傳奇政治人物抱有極大熱情。
同日上午,在李源潮會見李光耀的對話中,李源潮表示,新加坡的現代化建設經驗對中國有著特殊的借鑒意義。此次李光耀在浦東干部學院的演講,主題為“世博2010:中國與東南亞——回首往昔,展望未來”,重點談了浦東。他認為浦東發展非常快,已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和試驗田,不過他同時強調“硬環境很容易改變,但思維方式,尤其是對地方發展的想象力很難改變”。
在近一個小時的問答環節,李光耀就借鑒西方傳統、東南亞戰略合作、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以及如何保持城市的活力等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現場近千名中國地方官員和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學生代表展開互動。主持人楊瀾事后在其博客中回憶道:“老人雖然語速不快,但思路清晰,談鋒甚健,不乏幽默,且多用中文作答。”
經濟轉型需制度支持
在獲得提問機會后,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左學金向李光耀提問了有關上海經濟轉型的問題。左學金所在的上海社科院一直在研究上海經濟如何從制造業轉向服務經濟,不過他向記者承認,“大家都在關心轉型,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李光耀回答說,對于一個高收入的城市而言,產業結構由制造業為支撐轉向重點發展服務業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制造業成本日益高企,在上海這樣的城市不適合生存,上海今后的發展,服務業至關重要,而金融業附加值遠遠高于制造業,上海已經有條件建設金融中心,但還缺乏完備的法制體系,同時要培養一大批精通英語的專業人才。
縱觀全球金融中心,無論是紐約、倫敦還是香港,包括律師、會計師在內的英語人才非常搶手。“東京成不了國際金融中心,日本英語人才缺乏。”李光耀說。左學金認為,李光耀的建議雖然不是馬上可以操作的,但他所提的兩條從根本上來說很重要,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金融部門的改革、開放,比如人民幣自由兌換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支持,金融創新活動束縛頗多。
上海金融辦主任方星海上個月訪問了新加坡,他對其中西文化結合良好的服務型經濟印象深刻。他第一個站起來提問,請李光耀談一談哪些西方傳統可資借鑒。李光耀表示,新加坡采用雙語教育,將西方思想中有價值的部分一步步納入制度體系,不能盲目套用。西方相信個人的利益大于社會的利益,但這樣容易造成混亂,新加坡更注重對社會整體利益的保護,同時借鑒西方法制思想,用制度說話,而不是人治。
平等社會造就可持續發展
中國和印度都在迅猛的城市化進程之中,如何讓城市保持活力,做到可持續發展?對此,李光耀認為,必須給城市居民提供好的生活條件,比如潔凈的空氣和水等資源以及豐富的文化藝術氛圍。不過所有這些要有經濟基礎,否則再好的計劃也無從談起,同時要營造平等的社會環境,如果貧富懸殊,社會容易亂、容易出問題。此外要給每個人提供就業機會,任人唯賢,新加坡堅持在這樣做,不管是哪個種族的人,誰是最好的就用誰,一律平等。
李光耀還借助馬斯洛需求理論闡述說,吃、喝、住、行等問題解決之后,還要關注人們自我價值的實現,給大家受教育的機會,培養、發揮大家的能力,人們有機會各盡所能、各展所長,就是一個理想的社會。
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雖然外匯儲備數量巨大,但制定政策仍然要非常謹慎。李光耀指出,為如此眾多的人口提供相同質量的服務,比如醫療、失業保障等,難度非常大,一旦項目啟動便很難停止。李光耀說:“因為缺乏保障,中國消費者不敢大膽消費,中國做到這些需要付出很大努力,逐漸消除城鄉差別。”李光耀還表示,現在有很多中國代表團去新加坡學習經驗,不過以中國現在的發展速度,再過三五十年,新加坡會派人來中國學習。
在談到中美關系時,李光耀打了個有趣的比方:“兩頭鯨魚爭斗起來,大海會掀起波瀾;兩頭鯨魚相愛,大海也不會平靜。鄧小平說得好,中美關系好不到哪兒去,也壞不到哪兒去。”全場聽畢大笑。而在談及東南亞區域合作問題時,李光耀稱,亞洲目前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一,不適宜出現統一貨幣,使用統一貨幣的歐元區目前也面臨很多麻煩。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