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于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帕喬里評論道:“石油泄漏的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這一類的災難只會變得更多。” 帕喬里認為,對于類似墨西哥灣漏油這樣的災難,必須先行采取預防措施,而不是等到災難發生以后再做出反應。
帕喬里還介紹了和中國環境發展理事會進行合作后推出的一個報告結論:在印度,環境污染對GDP的影響基本在3.5%到7.5%,中國則是1.8%到3.8%。“在食品安全、給小城市提供現代衛生設施方面,中國比印度做得好多了,但是和發達國家比還是有差距。”
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
“中國需要積極地參與第四次工業革命,即綠色工業革命。”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000898,股吧)在會場上論及綠色創新和產業發展時說。
正值“十一五”規劃收官與“十二五”規劃制訂之年,同時參與過兩期規劃的胡鞍鋼(000898,股吧),就中國綠色發展與正備受矚目的“十二五”規劃進行了闡述。
“首先來看,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胡鞍鋼認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理論框架,就是經濟社會凈福利最大化。而經濟凈福利,用綠色GDP來表示的話,是包括資產損失環境污染等方面成本的。“并不是經濟增長速度越高凈福利就越大。有一個點,超過這個點增長幅度越快的話,凈福利是急劇下降的。”胡鞍鋼說。
胡鞍鋼還拿出一張已經被驗證的數據表。“九五”計劃時期,當時的經濟增長率只有8.63%,無論是能源消耗發電量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僅是低增長,還有的是負增長。2001年到2008年,經濟增長提高了0.6個百分點,但是付出了非常高的代價,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實際上超過了經濟增長率。
“這告訴我們,我們要打破經濟增長至上論,歷次的計劃都是要把轉型和戰略結構的調整作為主線,”胡鞍鋼說,“這種轉型,同樣也會是本次'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思路。”
胡鞍鋼提到,自1750年以來,以傳統的西方國家為主導的增長模式是黑色發展模式,即經濟總量不斷地增長,同時碳排放也不斷增長。而在21世紀人類將創造一種新的創新模式,即綠色發展模式。該種模式的本質就是要使得經濟繼續增長,但是與碳排放開始脫鉤,或者進一步下降。這樣才能保證人類未來進一步發展。
“1850年看到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1850年以后是第二次工業革命,1995年以后是第三次信息化革命。事實上從2000年以后,我們又進入到第四次工業革命,就是綠色工業革命。”胡鞍鋼說。
胡鞍鋼還對“十一五”時期的綠色指標做出了評估,“有一部分指標是實現了,有一部分指標還沒有實現,主要沒有實現的實際上是單位GDP能耗,現在看來只是實現了64%。”那么,如何落實接下來的“十二五”規劃中將會涉及的指標?胡鞍鋼認為,五年規劃就是要把它量化,并分為約束性指標、預期性指標,然后分配到各地政府,對各級政府形成約束,確保各級政府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有效地運用行政力量確保它的實現。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